汉传密宗! 提及密宗,不得不提的是其在唐代开元时期的辉煌传播,这一时期,三位高僧被尊称为“开元三大士”,他们不仅将密宗教义带入中原,更在理论与实践上开创了胎藏界与金刚界两大修行体系,与后来兴起的藏密形成了既相联系又各具特色的格局。 开元三大士:密宗东传的灯塔 善无畏大师,又称“无畏三藏”,来自印度南天竺,他精通瑜伽密教,特别是大日如来的胎藏界法。善无畏不仅带来了胎藏界的修行法门,还翻译了多部密教经典,如《大日经》等,为密宗在唐代的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的教义强调通过瑜伽修行,达到身心合一,最终证得无上菩提。金刚智大师,则是南印度密教高僧,他擅长五部密法,尤其是金刚界曼荼罗的修行。金刚智不仅传授了金刚界的复杂仪轨,还结合中土文化,对密宗进行了本土化的改造,使之更加适应唐代社会的需求。他的到来,进一步推动了密宗在唐朝的兴盛。不空法师,作为金刚智的弟子,他继承了两位前辈的衣钵,不仅在理论上有所建树,更在实践中广泛传播密宗。不空法师不仅精通胎藏界与金刚界两大法门,还开创了“密宗瑜伽”的修行体系,将密宗修行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他的贡献在于将密宗教义系统化、规范化,使之在唐代乃至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胎藏界与金刚界:密宗的双翼 胎藏界与金刚界,作为密宗两大修行体系,各自承载着不同的修行理念与法门。胎藏界,又称“理法界”或“莲花部”,其修行法门注重以莲花为象征的清净自性,通过观想、持咒等方式,净化心灵,开发内在潜能,最终达到与宇宙万物合一的境界。胎藏界的修行强调内在的转变与升华,是密宗修行中较为温和与内敛的一脉。而金刚界,则以其刚猛无匹的修行法门著称,被誉为“智法界”或“金刚部”。金刚界的修行注重以外在的仪式、手印、咒语等手段,激发内在的力量,打破无明,摧毁一切障碍,最终达到证悟佛性的目的。金刚界的修行充满了力量与威严,是密宗修行中较为激烈与外向的一脉。 不同于藏密:地域与文化的差异 虽然同属密宗,但中原密宗与后来兴起的藏密在诸多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源于地域文化的不同以及历史发展的轨迹。中原密宗在唐代开元时期达到鼎盛,其修行法门深受儒家、道教等本土文化的影响,呈现出一种兼容并蓄、和谐共生的特点。而藏密则主要在吐蕃王朝时期传入西藏,与当地苯教相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藏传佛教体系。因此,汉传八大宗派之一密宗属于汉传佛教,即汉密,西藏密教属于藏传佛教,即藏密。
00:00 / 02: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
00:00 / 05: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善觉1月前
传入中国的第一部佛经《四十二章经》,东汉永平十年的一天晚上,汉明帝做了一个梦,他看到一位浑身金色的神仙从远方飞来,身上有日光环绕。 汉明帝非常高兴。第二天上朝,就把自己的梦告诉众臣,询问是何方神圣。太史傅毅博学多才,他告诉汉明帝:听说西方天竺有一位得道的神,号称佛陀,能够飞身于虚空中,全身环绕着日光,君王您梦见的大概是佛。 汉明帝便派使者羽林郎中秦景、蔡愔,博士弟子王遵等十三人去西域。一行人跋山涉水,来到大月氏,遇到了两位天竺高僧,一位叫摄摩腾,一位叫竺法兰,他们给蔡愔和秦景讲解了一些佛经义理,于是被盛情邀请到了中国,并且用一匹白马带回经书和佛像,在洛阳翻译出了第一部汉文佛经,这便是《四十二章经》。 莫看此经文字简短,却是理事圆融,包括了世间的和出世间的、小乘的和大乘的很多道理,涵盖了佛法中的主要精髓。 佛经数量浩大,三藏十二部,可谓汗牛充栋,两位天竺高僧却单单选择了这部《佛说四十二章经》传入中国,不是没有道理的。 这部经典,并不是佛陀在一个专门的法会上说的,而是在佛陀涅槃以后,由他的弟子们,把他一生所说的一些警句,择要系统编集而成。 就像《论语》一般,佛所说的某一段话称为一章,共选了四十二段话,编集成这部短小精悍的《佛说四十二章经》。因此这部经典,既不能说它是小乘佛法,也不能说它是大乘佛法;而是综合佛一生所说的大小乘全部佛法。#佛经 #佛学 #历史
00:00 / 01: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
00:00 / 02: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
高清还原史上六大高僧样貌和经典名场面,六个人,半部中国佛教史 鸠摩罗什舌吐莲花,译经三百卷,《金刚经》的智慧至今仍在滋养人心; 达摩一苇渡江,少林寺面壁九年,把禅宗的种子埋进嵩山,从此“明心见性”照彻千年; 玄奘西行万里,踏碎流沙,大雁塔的灯光下,千卷佛经照亮东方; 慧能目不识丁,却毫不妨碍他顿悟“本来无一物”,《坛经》里字字皆是生命的觉醒; 鉴真六渡沧海,失明亦无悔,唐招提寺的钟声里,藏着大唐文化的光辉; 虚云历经五帝四朝,百岁行脚,重振禅林,在时代洪流中,护住了佛法的薪火。 千年佛教史,有六位高僧用脚步、智慧与坚守写就的信仰长卷。千年流转,经卷泛黄,钟声渐远,但那份“不问归途、只向初心”的坚守,却是我们于浮躁现世中归于宁静的良方。 #佛教文化 #禅修 #高僧 #禅宗文化#鸠摩罗什#达摩 #玄奘 #慧能#鉴真#虚云 【达摩】(?-528 年),南天竺高僧,北魏时期远渡重洋而来。一苇渡江,于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将禅宗的种子播撒中土,“明心见性”的禅法自此开启华夏传承。 【鸠摩罗什】(343 - 413 年),生于西域龟兹国(今新疆库车)。后秦时期,在长安草堂寺潜心译经,三百余卷经典问世,一部《金刚经》,至今启迪无数心灵。 【玄奘】(604 年 - 664 年),唐代高僧,贞观年间毅然西行。万里黄沙中,踏破艰难险阻,带回657部佛经,在大雁塔下,译出1335卷巨著,《大唐西域记》更是记录了异域的神秘与精彩。 【慧能】(638 年 - 713 年),出身平凡,却凭借“本来无一物”的顿悟,开创禅宗南派。不识字的他,以《坛经》点亮众生对佛法的新认知。 【鉴真】(688 年 - 763 年),矢志东渡,六次出海,即便失明也未曾放弃。最终抵达日本,在奈良建立唐招提寺,带去佛法,也带去大唐文化的光辉。 【虚云】(1840 年 - 1959 年),近代禅宗泰斗,历经五帝四朝,百岁仍在为佛法奔波,重振多所禅宗祖庭,守护住佛教传承的火种。 他们是佛教东渐路上的灯塔,深深烙印在中华文化的基因中。
00:00 / 01: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2: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00:00 / 02: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12: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4
寻迹3周前
玄奘(600-664),俗姓陈,名袆,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人,玄奘为其法号。唐代高僧,我国汉传佛教四大佛经翻译家之一,中国汉传佛教唯识宗创始人。 玄奘祖谱: 祖籍颍川 汉末太丘长陈寔(shi)字仲弓之后; 高祖陈湛 北魏清河(今河北省邢台市清河县一带)太守; 曾祖陈钦 (又名陈山)北魏上党(今山西东南部,长治、晋城两市及晋中东南部)太守 征东将军 南阳郡开国公; 祖父陈康 北齐国子博士 国子司业(北魏至隋唐时期国子监的重要副职官员) 礼部侍郎(北魏至明清时期中央官署礼部的长官); 外公宋钦 洛州长史; 父亲陈慧 江陵(今湖北省荆州市) 陈留(今河南开封祥符区陈留镇)县令,相貌出众、高大俊美“美眉明目”。 玄奘兄姐: 大哥 居住偃师缑氏,后代也长居于此地; 二哥 净土寺出家,法号长捷法师; 三哥 自幼体弱多病,不足十二岁夭折; 姐姐 玄奘10岁时远嫁河北瀛州(现河北省河间市)。 玄奘出家: 10岁,因父亲去世,跟随二哥长捷法师到东都净土寺出家当了童行。 13岁时,隋炀帝派大理寺卿郑善果到洛阳,通过考试选拨剃度14名僧人。玄奘因“意欲远绍如来,近光遗法”远大理想,被大理卿郑善果批准剃度出家,郑善果评价玄奘“诵业易成、风骨难得。若度此子,必成释门伟器。” 少年玄奘特点: 备通经典,而爱古尚贤。非雅正之籍不观,非圣哲之风不习,不交童幼之党,无涉圜阓(huanhui,意指街市街道)之门,少知色养,温情淳谨。 西行动因: 苦心研习佛家经典,四处访师求学。在游历及研读各派理论过程中,他发现疑难甚多,佛经译本缺乏,屡见舛错,遂决心西行佛教圣地——天竺求法解惑。 于贞观三年(629年)从长安出发,过玉门关,穿越战乱不已的边境,经中亚,进入北印度,跋涉高山雪岭,荒漠流沙,历尽艰辛。贞观十六年(642年)在曲女城(今印度卡诺吉城)举行的佛学辩证大会上,他为论主,获誉甚高。贞观十九年(645年)回到长安,历时10余年,行程5万里。回国后,在唐太宗的支持下,先后主持弘福寺和大慈恩寺的译场,并修大雁塔,以保存佛经。主持译经75部、1335卷。
00:00 / 01: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10: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10: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59
00:00 / 01: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3: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