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号:74062008479IP属地:埃塞俄比亚
最新作品发布时间:2025-10-17 17:20
血色示爱背后的原始与沉重 驱车抵达埃塞俄比亚金卡地区,才真正见识到原始部落里令人心惊的示爱方式——女人们要通过挨鞭抽来表达心意。 没有浪漫的告白,只有皮鞭落下时的尖锐声响。为了向心仪的男性传递情愫,她们不仅不会躲闪,反而会争风吃醋般地争先恐后掀起衣服,主动将后背迎向皮鞭。每一鞭落下,都会留下一道血淋淋的伤口,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血腥味,那刺眼的红色与女人们隐忍的神情交织在一起,让人根本不忍多看一眼。 这些带着疤痕的伤口,在部落文化里或许是真爱的表示,可在我的眼中,却满是原始习俗下女性的无奈与疼痛。当现代文明早已将“爱”与尊重、温柔相连时,这里的示爱方式,却仍裹挟着让人窒息的沉重,让人在震撼之余,更生出无尽的唏嘘。
在非洲盼来一场雨,不止解渴,更添连连好事
探秘处在消失边缘的非洲唇盘部落
我看到的最原始的集市我们坐飞机来到埃塞俄比亚南部金卡镇,金卡是奥莫低谷内较热闹的小镇,周边有阿里、班纳等部落。早晨我们到集市采购一些蔬果,这大概是我看到的最原始集市,都用树枝和塑料布搭建而成,虽然很简陋破旧,但我仍看到不少部落的人到此来交易食品和商品,看到了淳朴的民风和贫穷。
见过埃塞俄比亚尘土里的舞蹈,我懂得快乐从不是奢侈品。它不管你钱包厚薄,只看你是否愿意跟着心跳一起摆动。原来最纯粹的幸福和快乐,并不一定是和穷富有关,也不是幸福指数的真实体现。
非洲最大集贸市场惊险记
从上海飞抵埃塞俄比亚,直接被这里的气温惊到!上海还裹着34度的燥热,亚的斯亚贝巴却只有21度的舒爽——原想着来非洲“避寒”取暖,结果成了一场惬意的“避暑”之旅。
夜空中的迪拜 飞机舷窗外,迪拜的夜像是流动的金,城市灯火与沙漠暗寂交织,那片璀璨,是迪拜在夜幕下写就的奢华诗行。
中秋节到了,让我用徐家汇公园的夜景,祝朋友们中秋快乐,平安如愿,身体健康,阖家幸福。
陈钢先生的新作《交响序曲——繁花》灵感源于60年前他为一部喜剧电影配乐时创作的旋律,电视剧《繁花》的热播唤醒了这段记忆。作品以那段旋律为主题动机核心,融合了陈钢对上海百年风云的追忆。其艺术特点在于巧妙融入陈歌辛的经典作品核心音调,如《恭喜恭喜》等,展现上海的历史厚度 。同时,作品将中国戏曲韵律、民歌韵味与西方现代作曲技巧相结合,用滚动向前的节奏象征上海的活力,外滩海关钟声等元素则勾勒出上海这座城市的未来。
乐韵贺沪,情暖繁花 九旬陈钢以新作《繁花》交响乐章,为上海敬献艺术贺礼。当他在轮椅上被妻子玲玲缓缓推上舞台,那句“十年陪伴,是她给我力量”的告白,道尽的何止是十载光阴。 她虽与他有二十岁年龄之差,却以岁月为线,将陪伴织成最暖的依托。从后台到聚光灯下的短短路程,她推的是他对音乐的热忱,更是跨越时光的相濡以沫。这一场为上海而奏的艺术盛宴里,她是他幕后无声的支撑,让九旬的艺术生命,在沪上的繁华声韵中,愈发绵长动人。
额济纳怪树林 额济纳怪树林,是大漠里胡杨的“生命绝唱”。夕阳漫过戈壁时,残躯被镀上金红,荒芜里透着倔强——哪怕生命终结,也以最苍劲的姿态,守着大漠的日月星辰。
腾格里沙漠中的乌兰湖,大地的调色盘,深红、碧绿、橙黄交织,绘就了世间一幅绝美的画卷。
额济纳秋意浓,胡杨闪金芒。《我和我的祖国》一响起,牧民的歌声,挥动的旗帜,欢乐的笑语,裹着国庆喜气扑面而来,拍进手机,也刻进心里。
敢说认全这些字、读通这首词的人,真有这本事,去北大当校长都够格![呲牙] 我是彻底犯了难,一个字都不认识,也是第一次听说,原来中国除了汉字之外,还有西夏字这样的古老文字。
从枝叶到根须,胡杨把每一寸的等待都晒成金黄;歌声唱起时,才懂这额济纳的秋,全是守望的模样。
到了额济纳,眼里装着胡杨林的漫天金黄,肚里的念想可不能落——烤全羊这口鲜,是万万得尝的。十四口人围坐成圈,中间卧着整只二十八斤的滩羊,烤得外皮焦脆泛油光,肉香混着孜然气直往鼻尖钻。耳边草原歌曲亮堂堂地唱响,激昂得人心头发热;酒过三巡,脸都烘得红扑扑的,大家也不管撑不撑,甩开膀子往嘴里塞,连平时拘谨的人都吃得直咂嘴。可到最后,那只喷香的滩羊还是剩下了一大块。实在是分量太扎实,连吃得最尽兴的大姐们都揉着圆肚子笑:“真装不下喽!”
弱水胡杨林 踏足弱水胡杨林,心头总萦绕着王维“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的意韵。说不清是我们来早了,还是胡杨仍在慢酿金黄,未遇满林璀璨的盛景。但也正因这份“不赶巧”,免去了万人拥挤的嘈杂,倒能静静品赏风拂枝桠的清寂、光影错落的温柔——此刻的胡杨林,自有着一份独特的温婉动人。
今天是上海运动节开幕,我依旧一早就扎进乒乓与羽毛球的乐趣里。乒乓拍挥出清脆响,羽毛球在拍间飞舞,汗水浸了衣衫,浑身却很畅快。抬手落脚间练了身体,也真正懂了——生命在于运动,老年人只有动起来,才会充满活力。
徐家汇公园的篮球场内,CBAR将NBA的元素融入其中,为球场增添了几分专业赛事的氛围。
香港的海洋公园里,水族箱中藏着静美的景。护士鲨慢悠悠游着,身躯像块带纹的礁石;魔鬼鱼展着胸鳍如游云飘过,腹下的白斑闪着细碎的光。 海豚剧场里满是活泼气。银亮的海豚猛地跃出水面,弧线划过半空,有只格外调皮,游到池边轻顶了顶的少儿的小手,惹得笑声一串。 海狮直起身子拍手,肉垫拍得轻响,还歪歪扭扭吹着不成调的口哨。海象则在水里慢悠悠游着,敦实的身子摆着鳍状肢,圆眼扫过人群,又轻轻晃了晃脑袋。 这些海洋里的生灵,个个都藏着大海的灵秀气呢。
也算是小有成就的收获,用视频记录我的行程,让朋友们和我一起快乐。
星光大道下的艺人回眸 尖沙咀的海风总带着咸湿的故事,而星光大道就是被浪花轻轻托着的记忆册。青灰色的石板上,一个个手印嵌着时光的温度——有的指节分明,像刚收敛起武侠片里的剑影;有的掌纹柔和,似还留着文艺片里的泪痕。每一步踏过,都像与半个世纪的港片撞了个满怀。 李小龙的铜像仍立在风里,双拳紧握的姿态,把功夫片的热血凝在维多利亚港的波光里;不远处,梅艳芳的雕像带着浅笑,裙摆仿佛还沾着《似是故人来》的旋律。这里从不是冰冷的陈列,而是影迷与偶像的私语地。我用左手对着成龙的掌印按了下去,虽然手掌没有他的大,但像已经紧紧握住了他的手。海风掠过,竟像听见他功夫片里的挥动衣袖的沙沙声。 当晨色渐亮,石板上的名字和印记也更加的清晰,这时我才明白,星光大道哪是在纪念明星,分明是把一代人的银幕梦,妥帖地安在了最能望见香港烟火的地方。
朋友七夕发来的礼物,我以为是鲜花,打开一看,居然是一大堆药,这玩笑也开得太大了…[捂脸][偷笑][玫瑰]
香港荃湾有座龙母古庙,相传这座古庙的龙母有守护一方的能量,既能护佑大地安宁,也能庇佑信众财运顺遂、身体康健。若你来香港,不妨到荃湾的龙母庙走走拜拜——庙里总有人耐心教香客如何烧香祈福,不用担心理不清规矩。 我在庙里就遇到一位上海老伯,他1955年便来此,如今在庙里帮忙。他用熟悉的上海话细细教我:如何请香,如何跪拜,每一个步骤都讲得明明白白。耳畔是乡音,心里顿时暖融融的,亲切感油然而生。 在龙母庙前,我也只许下一个心愿:愿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平安康健。
耳畔萦绕着邓丽君《香港之夜》的婉转旋律,脚步轻缓地踏在维多利亚港熟悉的岸堤上。海风携着特有的咸湿气息拂过鼻尖,眼前,曾一度辉煌的东方之珠在夜色里静静矗立,灯火与浪影交织成旧时光的模样。心底便如被潮水漫过,百般滋味翻涌不息——是熟悉的暖意,是岁月的怅惘,还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眷恋,都揉进了这晚风里。
逃离上海的酷热
爱国教育从娃娃抓起
跟蔡志忠学漫画:以简笔绘魂,让国学照进日常。
书香是一种氛围。
谁说的,学游泳,要学会水上平衡?🥸
都看见过钓鱼的,有看见过钓鼠的吗?🐭
中亚行终结篇 风里的裙摆,巷里的花开,中亚姑娘的美丽,藏着旅途最靓的风景。 一路拍中亚五国,总被朋友们念叨着:镜头里尽是山川湖泊,怎么少了些人间烟火?尤其缺了当地美女的鲜活。在旅程最后一集,我特意攒了组中亚美女的照片——有杜尚别集市里笑眼弯弯的摊主,有布哈拉巷弄里看着手机的少女,还有阿拉木图山顶扬起裙摆的姑娘。老话说得好,多看美人悦心,多赏好景怡情。这些笑容里藏着中亚的温度,是塔吉克斯坦的阳光吻过的甜,是哈萨克斯坦的暖风拂过的清,也是旅途里最动人的注脚。愿屏幕前的你,看着这些明媚笑脸,愿你会心生欢喜,天天眉眼带光,活得舒展,也愿能让你延年益寿,青春不败。[偷笑]
中亚行(六十) 碎叶城的残垣,沙尘里去探寻李白的出身地。 吉尔吉斯斯坦的碎叶城遗址,藏着李白的生命起点。我自小便知他出身于此,也知道争议一直未休,《新唐书》却明载其“生于西域碎叶”——唐代这里是安西都护府重镇,驼铃曾摇过千商万旅,如今中吉合立的纪念碑,吉尔吉斯课本里的记述,都在佐证这份渊源。 到了比什凯克时,游客、司机,旅店的老板都劝我们别去,说那遗址不过是片荒芜废墟,去了准会失望。可游览完伊塞克湖,天色已暗,我们还是执意立刻驱车赶往。飞扬的沙尘里,古道上只有我们一辆车在颠簸,风卷着沙砾打在车窗上,傍晚的土丘在天光下忽明忽暗。遗址是免费开放,一座孤零零的蒙古包立在那儿,帆布上落满尘土,像个沉默的门卫,又像沙漠里的路标——不然,怕是没几人能在此辨明方向。对我这样的文学和旅游爱好者而言,踏足这片土地,既是对诗仙的隔空致敬,更是一场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话,哪怕只剩断壁残垣,每一粒沙尘里都像藏着诗行的影子,都对我有着深深的吸引,尽管是一片废墟,但在我心里仍是一座丰碑。
中亚行(五十九) 比什凯克的“哥俩好” 哥俩好哟!”“五魁首啊!”烤羊肉香里炸出这声儿,活脱脱就是老家夜市摊上的吆喝声。这孜然香里裹着的划拳调,是咱中国人揣在兜里的“全球通用暗号”——管他在哪儿,听着这声儿,就跟踩在自家小区的地砖上似的,非常的接地气!
中亚行(五十八) 伊塞克湖 吉尔吉斯斯坦的伊塞克湖,是仅次于的的喀喀湖的世界第二大高山湖。170公里长的湖岸像臂弯般挽着70公里宽的湖面,平均279米的水深托着湖底的秘密,最深处直抵702米。即便我未曾见过巴西的第一大湖,这湖的美也足以让我失神。租船离岸时,我斜靠在船舷,后背被阳光晒得暖融融的。风裹着湖水的清冽漫过来,带着雪山融水的凉意,把多日被高温炙烤的烦躁涤荡得干干净净。朋友望着湖面轻叹:“上帝落过两滴泪,一滴落在赛里木湖,另一滴,便落在了伊塞克湖。”顺着他的目光望去,波光粼粼的湖面真像含着碎光的泪,连拂过脸颊的风都软乎乎的,带着水的潮气。二十多度的气温给夏天带来凉爽,岸边挤满了避暑的人,长长的亲水桥上,穿泳衣的姑娘笑着跃起,孩子穿着裤衩扑通扎进水里,连白发老人也颤巍巍扶着栏杆纵身一跃,溅起的水花混着笑声,像撒在湖面的珍珠。苏联时期,这里曾是领导人的疗养地。如今这些老别墅成了游人歇脚的咖啡馆。当地人告诉我说:“没来过伊塞克湖,就不算到过吉尔吉斯。”这话里藏着的是骄傲,对我而言却是沉甸甸的隐痛。我国唐朝时把它叫“大清池”,玄奘取经曾在此驻足。念及此处,我难免生出些怅然:它是我国丢失的最大湖泊啊。
中亚行(五十七) 街舞与历史的意外相拥 在比什凯克历史博物馆前,偶遇四位跳街舞的青年,实在是桩意外之喜。他们的身影在博物馆庄重的建筑映衬下愈显灵动,每一次旋转的利落、跳跃的轻盈,都满溢着蓬勃的青春气,将街舞的张力与少年人的朝气挥洒得淋漓尽致。竟让历史的厚重与青春的鲜活在此奇妙交融。
中亚行(五十六) 从旧石器到苏联解体,在吉尔吉斯斯坦的历史博物馆,触摸到中亚的风云变幻。
中亚行(五十五) 千年废墟的甲布若娜塔——玄奘驻足过的古塔,藏着楚河谷地的壮阔。
我在棋盘上早已不是小外孙的对手,只能搬来机器人当“外援”,没想到这爱琢磨的小家伙,在回国参加“奔跑吧·少年”第十九届上海棋协杯国际象棋群英赛上,竟凭着2胜1平的亮眼战绩,直接从10级连跳两级冲到8级——比预期提前4局稳稳锁定了跳级资格,早早就结束了赛程。这股子钻劲儿和实力,真是让我打心眼儿里欢喜又佩服!
中亚行(五十四) 阿拉套广场 从哈萨克斯坦的草原气息中抽离,我们即启程中亚五国的最后一站—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当飞机降落在吉尔吉斯斯坦比什凯克的“玛纳斯”国际机场时,阳光正烈得晃眼。凭着美签享受免签入境的便利,我们很快就入境,在办理入住手续后,我们放下行李箱后直奔市中心,这座城市的灵魂所在——阿拉套广场。 待到夕阳西沉,广场渐渐褪去白日的燥热,另一场盛宴即将登场——音乐喷泉的灯光秀。夜幕刚垂下,广场中央的喷泉便随着旋律舞动起来:水柱时而像少女的裙摆轻盈上扬,时而像利剑般直刺夜空,红、蓝、绿的灯光透过水汽折射出斑斓的光晕,将周围的建筑都染上梦幻的色彩。当地人三三两两地坐在喷泉边的台阶上,孩子们追着水花奔跑,情侣们依偎着低语,连晚风都带着温柔的节奏。喷泉的音乐时而激昂如史诗,时而婉转如民谣,仿佛在诉说着比什凯克的过去与现在。
中亚行(五十三)哈萨克斯坦国家博物馆 在这里,历史不再是遥远的故事,而是能触摸到的温度与力量。
爱开警车的娃
一流的公厕“亮”相,照见一流城市的文明底色
中亚行(五十二) 巴伊杰列克塔 站在阿斯塔纳市中心,那座105米高的巴伊杰列克塔突然闯入视线——棕褐色的塔身如巨树拔地而起,顶端的金色球体在阳光下闪着光,像传说里神鸟萨姆鲁克埋下的金蛋。 乘电梯登顶时,数字不断跳动,97米处特意停顿了几秒——原来这是为了纪念1997年首都迁到这里。走出电梯,360度的观景台瞬间把整座城市铺在脚下,几何感十足的白色建筑、笔直的林荫道,还有远处蓝色的伊希姆河,都在荒原上舒展得格外清晰。 最有意思的是观景台上那只铜手掌,是前总统纳扎尔巴耶夫的手模。每一个游客都会排队,当用自己的手放上去时,掌心会传来冰凉的触感。我也把手按在前总统的铜掌模上,仿佛感觉到了这个国家的新生与希望。 低头看那金色球体,忽然懂了它的妙处——既像太阳悬在半空,又像哈萨克人捧在手心的希望。风穿过塔身时带着轻微的嗡鸣,仿佛神鸟振翅的声音,和这座年轻城市的心跳,奇妙地合在了一起。
中亚行(五十一) 阿斯塔纳的伊希姆河 从阿拉木图启程,我们搭乘航班抵达哈萨克斯坦的首都-—阿斯塔纳。当暮色为天际染上一层蜜色,伊希姆河便成了整座城市最动人的夕景。这条自2450公里外尼亚兹山地奔腾而来的河流,在城市怀抱中放缓了豪迈的步伐,宛如游子归家般温柔缱绻。作为为全球第二冷的首都,此刻的空气却裹挟着盛夏的炽热,烘烤着河畔的每一寸土地。 循着若隐若现的小提琴声,我漫步在铺满碎金的河岸。河水轻吻着岸边飘来的乐曲,仿佛在喃喃复述着草原上流传千年的古老传奇。站在横跨河面的桥上,我望着夕阳将桥影拉长,与粼粼波光交织成一幅流动的画卷。原来这条穿城而过的母亲河,早已将哈萨克族的坚韧血脉与细腻温柔,无声浸润进城市的每一道褶皱、每一块砖瓦,让历史与现代在此刻的光影中永恒交织。
中亚行(五十) 帐篷里的“龙之梦” 走进阿斯塔纳的城市中轴线尽头,那座刺破天际的“可汗之帐”撞入眼帘时,我忽然懂了为什么它会成为这座城市的灵魂地标。150米高的尖顶像游牧民族帐篷的灵魂被放大,三根巨柱稳稳撑起一片透明的天空,阳光透过ETFE膜洒进来,在地面织出流动的光斑。 这座由诺曼·福斯特设计的建筑,藏着哈萨克斯坦最动人的巧思——明明是现代巨构,却处处透着草原毡房的影子。2010年开放至今,它早成了当地人的生活容器,走进帐篷内部,热闹的商场藏在“毡房”里,店铺的玻璃幕墙与膜结构屋顶相映,仿佛传统与现代在这儿达成了和解。 站在中庭抬头望,膜材在风里微微颤动,像极了游牧民族迁徙时帐篷布的起伏。原来最大的帐篷从不是为了炫耀尺度,而是用钢铁与薄膜,把草原民族对天地的敬畏,永远留在了城市中央。我忽然有一种感觉,有哲人把“龙之梦”融进了草原,裹进了帐篷里。
中亚行(四十九) 致敬守护家国的军人 今天,让我们一起向中国人民解放军致敬!祝所有军人节日快乐,愿岁月静好,不负他们的负重前行!
中亚行(四十八) 潘菲洛夫—28勇士纪念公园 从升天大教堂出来,我们便来到潘菲洛夫—28勇士纪念公园,这里是绕不开的精神地标。踏入园区,仿佛能听见七十多年前莫斯科郊外的枪炮回响——1941年11月,距离莫斯科市中心仅40公里的阵地,潘菲洛夫师(哈萨克师)的28名勇士用生命筑起了一道坚固的防线。 他们中有10人来自阿拉木图,和其他战友一起,面对德军的钢铁洪流,先用反坦克炮精准阻击,炮弹耗尽就掷出浸满汽油的燃烧瓶,当最后一丝抵抗的希望与坦克履带的碾压声交织,他们毅然抱起集束手榴弹,冲向敌阵。四个小时,德军没能前进一步,而这28位勇士,连同师长潘菲洛夫,全部壮烈牺牲。 阳光穿过纪念碑的缝隙,落在镌刻着名字的石碑上。这里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最朴素的英雄叙事——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脊梁,而这28位勇士,正是当年苏联大地上最挺拔的那一束。可惜它现在只能成为历史,我默默站在这里,用崇敬的心情凭吊着每一个英雄,尽管它已是过去式。
中亚行(四十七) 一座震不倒的木头教堂 在阿拉木图的行程里,最让我难忘的,是那座藏在城市肌理里的升天大教堂。出发前就听说它是“世界第二高木教堂”,可真正站在它面前时,还是被那份不寻常的气场震住了。 整座教堂竟找不到一根钉子!木材与木材之间靠着精巧的榫卯结构咬合,撑起了高耸的尖顶和繁复的穹顶。1911年阿拉木图遭遇7.8级大地震,全城几乎沦为废墟,唯独它纹丝不动地挺了下来。百年风雨过去,木质的外墙被刷成明快的色彩,像一块巨型奶油蛋糕,阳光下细腻的雕花纹路看得格外清晰,难怪当地人说它是“会呼吸的艺术品”。 推门而入时,鼻腔里飘着淡淡的松木香。抬头便是缀满金箔的天花板,几盏水晶吊灯垂在半空,光透过彩色玻璃窗洒进来,把墙面的中世纪壁画映得愈发灵动,天使的羽翼、圣经故事的场景,细腻得像在纸上流动。 从教堂出来时,晨阳正给木屋顶镀上金边。忽然懂了为什么它能在灾难中幸存——那些咬合的榫卯里,藏着的何止是工艺,更是一份穿越时光的韧性。若你来阿拉木图,一定要在清晨来这里坐坐,听一听教堂咏唱,摸一摸木头纹路,或许能读懂这座城市的深沉。
中亚行(四十六) 去科克托别山看落日 告别塔吉克斯坦的群山,我们搭乘航班降落在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得益于对中国公民的免签政策,入境流程格外顺畅。安顿好住宿,便立刻打车直奔科克托别山——当地人更爱叫它“绿山公园”。这里是最佳观赏落日景观点。 山脚的缆车缓缓攀升,窗外的景致逐渐铺展开来。抵达山顶时,风里带着一丝凉意,观景台已站着多位等候日落的游人。我们选了处视野开阔的位置,一边望着远处连绵的雪山,一边看山脚下的阿拉木图城慢慢染上暖色调。 等待的两个小时并不难熬:有身着民族服饰的姑娘随着音乐轻舞,裙摆飞扬间满是活力;不远处的草坪上,孩子们追着鸽子奔跑,笑声清脆得像风铃。终于,夕阳为雪山镀上金边,云层被染成橘红色。下山时回望,绿山的轮廓已融入夜色,而那片被落日亲吻过的风景,却在记忆里愈发清晰。
中亚行(四十五)杜尚别的索莫尼广场
中亚行(四十四)塔吉克斯坦的吉萨尔古城
中亚行(四十三)在异国他乡听到了熟悉的乡音“搀扶”。
风雨无阻的坚持,无怨无悔的执着。
中亚行(四十二) 从撒马尔罕到杜尚别,塔吉克斯坦的意外之美与中国印记。
若是真的游得好、一定是叫他代表中国队
中亚行(四十一)帖木儿——乌兹别克的民族英雄 在乌兹别克斯坦,帖木儿被视为民族英雄,他是14世纪末至15世纪初帖木儿帝国的创建人,以卓越的军事才能对中亚地区的统一与发展留下了深远影响。 帖木儿出身于突厥化蒙古贵族,通过一系列征战建立了地跨中亚、西亚的庞大帝国,定都撒马尔罕,并将其打造为当时欧亚大陆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他大力推动建筑、艺术和学术发展,撒马尔罕的比比哈奴姆清真寺、古尔-埃米尔陵墓等宏伟建筑,都是他统治时期的文化遗产,至今仍是乌兹别克斯坦的重要象征。 尽管帖木儿的征战带有扩张性,但在乌兹别克斯坦等中亚国家的历史叙事中,他被视为推动地区统一、提升中亚影响力的杰出领袖,其历史功绩和所留下的文化遗产,使他成为民族身份认同的重要符号。
中亚行(四十)撒马尔罕的千年大巴扎 丝绸之路上最古老的市集之一,撒马尔罕大巴扎,至今仍延续着千年的烟火气!集市商品琳琅满目,也非常的干净,这里香料堆成小山,干果甜香扑鼻,手绘陶瓷与刺绣琳琅满目。当地人用乌兹别克语热情吆喝。,买东西时也可以讨价还价,尝一口刚出炉的馕饼,或买一包藏红花带回家。 这里是游客和摄影爱好者簇拥的地方,阳光透过顶篷洒在瓜果上的瞬间,仿佛穿越了时空。闲暇之余逛大巴扎,是体验中亚市井文化的最佳方式!
中亚行(三十九)探秘夏伊·辛达陵墓群 踏入夏伊·辛达陵墓群时,炙热的阳光正斜斜掠过蓝色瓷砖墙面。那些深邃如夜空的釉彩上,几何纹样与藤蔓花草在光影里浮动,像被凝固的星河,又似《一千零一夜》中走出来的梦境。 “永生之王”的传说在空气中流转——阿巴斯身首异处后,携头颅投井仍得永生。循着这个奇幻故事穿行,一座座陵墓与清真寺连成的建筑群,仿佛是信仰与传奇的具象化。清真寺的穹顶弧度温柔,拱门雕花精巧,阳光穿过花窗,在地面织出细碎的光斑,与瓷砖的蓝交相辉映,连空气都染上了庄严的华丽。 转角处传来若有若无的诵经声,低回悠长。我驻足在一座陵墓前,指尖轻触冰凉的瓷砖,那上面的纹路已被岁月磨得温润。传说中阿巴斯投井的深井或许就在某处,井水是否还映着他不朽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