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号:863318962IP属地:江苏
最新作品发布时间:2025-11-09 12:09
#国防#党旗飘扬
#天下第二泉 #二泉映月 天下第二泉原名惠山泉,位于无锡惠山第一峰白石坞下,相传开凿于唐大历年间。唐代 “茶圣” 陆羽品天下泉水 20 种,认为庐山康王谷洞帘水为第一,无锡惠山新泉为第二,故惠山泉又称陆子泉。又据张又新《煎茶水记》载,刑部侍郎刘伯刍言水之宜茶者七,惠泉排第二,由此 “天下第二泉” 声名远播。 - 二泉分上、中、下三池。上池呈八角形,为泉源所在,水质最佳。中池为方形,紧接上池,《惠山记》形容其 “活水细流,澄澈可爱”。下池最大,是长方形,开凿于北宋明道年间,池壁有明弘治年间所凿石螭首,中池泉水经螭口流入下池。 - 唐诗人李绅称惠山泉为 “人间灵液”,宋徽宗将二泉列为贡品,宋高宗赵构南渡时曾饮用此泉。苏东坡多次前来品泉,留下 “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的佳句。清代康熙、乾隆南巡时也常来此。民间音乐家阿炳曾以惠山泉为灵感,创作了蜚声中外的二胡曲《二泉映月》。
惠山寺是无锡著名的佛教古刹,位于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惠山古镇景区文物古迹区内。 惠山寺初为南朝刘宋司徒右长史湛挺的 “历山草堂”,南朝宋景平元年(423 年)改建为 “华山精舍”,梁大同三年(537 年)改号 “法云禅院”,唐大中至咸通年间(847—874 年)改称 “惠山寺”。北宋至道二年(996 年),宋太宗赐额 “普利院”,南宋时又有 “旌忠荐福禅院” 之称。清朝咸丰至同治年间,惠山寺在太平天国运动中被毁,后李鸿章在原址建为祠堂建筑,2002 年才又开始大规模修复,2004 年恢复宗教活动。 惠山寺建筑呈东西走向,分为中路、北路两路。中路自东向西依次有惠山寺经幢、山门、金刚殿、金莲桥、御碑亭、大同门、大雄宝殿等。北路建筑由东向西则有罗汉堂、大悲阁、藏经楼等。 寺内文物众多,惠山寺经幢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唐乾符三年(876 年)所立的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与北宋熙宁三年(1070 年)所立的普利院大白伞盖神咒幢,保存完好,雕刻精美。金莲桥是无锡地区最为古老的三孔石梁桥,听松石床因唐代李阳冰篆书 “听松” 而得名。#惠山寺 #惠山寺银杏树
龙光塔始建于明万历二年(1574年),由常州知府施观民题名,属振兴文风的风水塔,象征无锡古代科举兴旺。塔身砖砌、自下至上渐收,现存建筑高31.29米,总建筑面积244.77平方米,塔身为梵红色,塔顶铜葫芦重1.5吨。 龙光塔被奉为无锡文风的 “风水塔”,是无锡古代科举兴旺的象征,古代无锡学子赴考前常登塔祈福。如今,它仍是无锡学子考前励志、家长祈愿的热门地,并且无锡民间还存在重阳节登龙光塔,寓意步步高升、祛病消灾的习俗。#龙光塔 #锡惠公园 #无锡锡山
#焦山风景区 #瘗鹤铭 #焦山碑林 《瘗鹤铭》为大字摩崖,原刻写于江苏镇江焦山西麓的崖壁上。北宋末年被雷击崩落而坠江中,碎为五块,平时没入水中,至水枯时方能见到。 清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冬,曾任江宁、苏州知府的陈鹏年募工,历时三月,起《瘗鹤铭》残石于江中,原碑残石后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被移置寺壁间,建亭加以保护。
登上虞山望尚湖#虞山 #尚湖风景区 #虞山剑门
新华社点评 央视剧《沉默的荣耀》,未提演员们演技,却每一句说到观众心坎上。 最近,电视剧《沉默的荣耀》央视首播后,不仅赚足了观众的眼球,而且引发了海内外观众广泛热议,"统一""回归""致敬先烈"等热词成为观众评价中频繁出现的网络热词。 剧中,于和伟饰演的吴石和吴越饰演的朱枫让人肃然起敬,吴石的"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和朱枫的"我会舍命保护东海小组的"等高光台词,成为两位烈士动人情感和崇高信仰的真实写照。 作为首部聚焦新中国成立前后台湾隐蔽战线斗争的剧集,《沉默的荣耀》填补了谍战题材的历史空白,国庆前夕一开播便在众多新剧中脱额而中亮收视索高达4.4%,连续15天拿下全网收视榜冠军,点燃了观众的追剧热情。随着该剧的关注度持续上升,剧中诞生了许多话题,不仅在网上掀起了很高的热议,尤其是剧中英烈们的事迹感动了无数观众,而且受到了新华社、人民日报、央视等多家主流媒体的报道及点赞,尤其是新华社官微发长文点评该剧,虽未提演员们的演技,却每一句都说到观众的心坎里。该评论文章表示,《沉默的荣耀》再现了潜伏在台湾的隐蔽战线英烈们在动荡年代的舍生取义。剧中“没有主角光环,只有集体荣光”的叙事视角,恰恰呼应了历史真实——隐蔽战线的胜利从来不是个人英雄主义,而是无数无名者的接力与牺牲。 从剧中可以看到,该剧聚焦的是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四位烈士,为观众呈现了一段波澜壮阔的谍战史诗,再现了1949年至1950年的那场生死暗战。他们在危险重重的环境下,经历着忠诚与坚韧、生存与死亡的极大考验,书写了一篇篇壮怀激烈的英雄华章。 新华社对《沉默的荣耀》的评价非常高,认为这部剧以真实的历史底色和深刻的精神内核,成功再现了隐蔽战线英烈的信仰与牺牲,并点燃了观众的家国情怀! 🔥 用真实点燃共鸣 · 人物与史实的共振 · "向死而生"的叙事力量 · 细腻的人性刻画 🌟 照亮两岸的共同记忆 · 激活尘封记忆 · 引发两岸共鸣 正如新华社评论文章所言,暗潮涌动之下,英雄的身影从未独行。这些潜伏在台湾的隐蔽战线英烈们为了解放胜利,隐于黑暗中在刀尖上起舞,凭借心中无比坚定的信仰,支撑着他们在明与暗、正与邪之间直面交锋与抉择。即使最终不幸被捕,面对敌人的酷刑折磨,他们依然铮铮铁骨。英烈们用牺牲换来了光明,这份信仰的重量,值得被永远铭记!#沉默的荣耀电视剧 #沉默的荣耀 #祖国统一是必然
泰州昨晚赢了,溱湖国家湿地公园免费游玩,赞赞赞!#溱湖 #苏超 #苏超免费
#句容茅山风景区 #金坛茅山 第一福地,第八洞天 - 九霄万福宫:位于茅山主峰大茅峰巅,又称顶宫,创建于西汉,已有2100多年历史,是茅山影响力很大的一座宫观。
#平遥古城 平遥古城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前827年—前782年),于明代洪武三年(1370年)重建、扩修城池。明清时期,平遥是晋商的发源地之一,日昇昌票号开中国商业之先河,平遥曾一度成为中国金融业的中心。1997年,平遥古城与周边的双林寺、镇国寺共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总占地面积2.25平方千米,有“龟城”之称。整座城池对称布局,以市楼为轴心,以南大街为轴线,形成左城隍、右衙署,左文庙、右武庙等封建礼制格局。城内街道格局为“土”字形,由四大街、八小巷、七十二条蚰蜒巷构成八卦图案。 平遥城墙周长约6公里,有3000个垛口、72座敌楼,是中国现存规模较大、历史较早、保存较完整的古城墙之一。日升昌票号是中国第一家票号,被誉为中国现代银行的开山鼻祖。平遥县衙始建于元代,定型于明清,是全国目前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封建县衙。平遥市楼是古城的地标建筑,为三层三檐木结构阁楼式建筑,屋顶琉璃瓦拼成的“双喜”字和“寿”字精美绝伦。 -平遥古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它保存了其所有特征,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经济、社会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在建筑、宗教、商业、民俗、民间艺术上具有丰富且独特的价值。#历史文化名城
#历史古迹 #海会寺 #海会寺双塔 #唐僧扫塔 - 山西阳城海会寺创建于隋代,是唐宋帝王两赐名额的千年古刹。寺内有海会双塔,唐塔建于天佑十九年,又称“千佛塔”,因地基下沉向西倾斜却千年不倒,被称为“中国的比萨塔”;明塔建于嘉靖四十四年,全称“琉璃玲珑悬阁堡塔”,被专家赞为“国之珍宝”。
#皇城相府 #晋城 皇城相府原名“中道庄”,康熙年间,陈廷敬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其府邸被称为相府。因古代宰相府署厅门涂黄色,称“黄阁”,且门前御书楼覆黄色琉璃瓦,民间俗称“皇楼”,后演变为“皇城”,俗称“皇城相府”。又因陈廷敬晚号午亭,故又称午亭山庄。 皇城相府由内城“斗筑居”和外城“中道庄”组成,内外城墙总长达780余米,占地面积约10万平方米,有大型院落16座,房屋640余间。内城为明代遗构,主要建有御史府、世德居、河山楼等建筑;外城为清代所建,主要建筑有御书楼、相府、点翰堂等,整体布局形似神龟,寓有“千秋永固”之意。 - 御书楼:是陈廷敬之子陈壮履为纪念父亲而建,因珍藏康熙皇帝的御笔墨宝而得名,楼顶采用明黄色琉璃瓦,建筑规格极高。 - 石牌坊:建于康熙38年,是陈廷敬再次出任吏部尚书时奉旨而建,枋额雕龙镌凤,基座瑞兽环拥,正门上方镌刻“冢宰总宪”四个大字。 - 河山楼:建于明崇祯五年,是皇城相府中最高的建筑,高23米,共七层,楼内有井、碾、磨等,可储备粮食,能抵御外敌入侵。 - 中华字典博物馆:位于内城,是全国第一座以字典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馆,以陈廷敬主编的《康熙字典》为核心,展示了中国字典文化的发展演变史。 皇城相府被古建筑专家盛赞为“中国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明清两代,陈氏家族科甲鼎盛,人才辈出,有41位贡生,19位举人,9人中进士,6人入翰林,享有“德积一门九进士,恩荣三世六翰林”的美誉。 皇城相府广誉为“东方第一双城古堡”《康熙王朝》等10余部影视剧的拍摄地。 - “午亭山村”匾额及楹联:位于御书楼楼顶。匾额中央钤有“康熙御笔之宝”玺印,两边的楹联为“春归乔木浓荫茂,秋到黄花晚节香!
#云岗石窟 #世界文化遗产 #石刻 #历史古迹 云冈石窟第6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时期,是云冈中期的代表洞窟,有“云冈第一伟窟”的美誉。 第6窟主室平面近似正方形,每边长约13米,正中立着一座通顶方形塔柱,高约14.4米,分为上下两层,每层每面都开龛造像。 窟内现存各类佛教造像2900余尊。塔柱上层雕四方佛,四角各有一座九层出檐小塔;下层四面刻四龛五佛。四壁满雕佛、菩萨、罗汉、飞天等造像,窟顶有33诸天及各种骑乘。此外,拱门和明窗间设一屋形龛,内有云冈石窟保存最完整、场面最大的一组文殊问疾造像,中为释迦、右为维摩诘、左为文殊。 - 第6窟的浮雕佛传故事内容最为丰富,有33幅以上的连环画,讲述了释迦牟尼的一生,情节沿着右旋礼拜的方向发展,从中心柱北面下层东侧的能仁菩萨身处兜率天宫和乘象入胎开始,到南壁的降魔成道、初转法轮等情节,故事连贯,构图严谨。
#云冈石窟 #世界文化遗产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以西16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始凿于北魏兴安二年(公元453年),大部分完成于北魏迁都洛阳之前(公元494年),造像工程一直延续到正光年间(公元520-525年)。石窟依山而凿,东西绵亘约1公里,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 云冈石窟的造像风格可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的“昙曜五窟”气势磅礴,具有浑厚、纯朴的西域情调;中期石窟精雕细琢,装饰华丽,显示出复杂多变、富丽堂皇的北魏时期艺术风格;晚期窟室规模虽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适中,是“瘦骨清像”的源起。 云冈石窟形象地记录了印度及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形成的“云冈模式”成为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转折点,对后世的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等均产生了重要影响。
#应县木塔 #世界文化遗产 应县木塔,全称佛宫寺释迦塔,位于中国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县城西北的佛宫寺内。它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最高大的纯木结构楼阁式塔,被誉为“世界三大奇塔”之一(另外两座是意大利的比萨斜塔和法国的埃菲尔铁塔)。 --- · 建造年代: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毕。 · 高度:塔高67.31米,相当于一幢20多层的现代高楼。 · 结构:纯木结构,无钉无铆,完全由榫卯结构连接而成。 · 层数:外观为五层,但每层之间还设有一个暗层,实际结构为九层。 · 地位:1961年被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认定为“世界最高的木塔”。 -建筑结构与奇迹 应县木塔的建筑技艺堪称登峰造极,其神奇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榫卯结构的巅峰之作: 整个木塔使用了数十种不同形式、功能各异的榫卯结构,将成千上万个木构件牢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富有弹性的整体框架,能够有效抵御地震和风雨的侵蚀。 2. 独特的“筒中筒”结构: 木塔采用了双层套筒式结构,内层供奉佛像,形成塔心柱;外层是供人瞻仰的走廊和栏杆。内外两圈柱子通过梁枋和斗拱相连,极大地增强了塔身的稳定性和抗压能力。 3. 杰出的抗震能力: 据记载,木塔在近千年的历史中,经历了多次强地震(包括元大德九年的大同-应县地震和明朝的八级地震),甚至曾被200多发炮弹击中,但至今依然巍然屹立。这充分证明了其木结构框架卓越的耗能能力和韧性。 4. 斗拱博物馆: 木塔共使用了54种不同形制的斗拱,种类极其丰富,被誉为“中国古建筑斗拱的博物馆”。这些斗拱不仅起到装饰作用,更重要的是承上启下、传递荷载的结构功能。 ·宗教地位:塔内各层都供奉着佛像,尤其是底层高达11米的释迦牟尼坐像,神态安详,壁画精美,具有极高的宗教和艺术价值。 · 中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称木塔为“独一无二的伟大作品
#应县木塔 应县木塔全称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山西朔州应县佛宫寺内,是现存最古老最高大的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 建于辽代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工程延续百年有余。 木塔建在四米高的台基上,总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塔身共有五层六檐,四级暗层,实为九层。采用内外两槽立柱,构成双层套筒式结构,全塔纯木结构、无钉无铆,仅靠榫卯结构连接。 应县木塔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是我国古建筑中的瑰宝,世界木结构建筑的典范。
#雁门关中华第一关 雁门关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期,赵肃侯沿勾注一线筑长城,赵武灵王在此设置雁门郡。唐初,因北方突厥崛起,唐驻军于雁门山,在制高点铁裹门设关城,始称雁门关。明洪武七年,在旧址上复建东陉关关城于今址。 雁门关是塞北游牧民族区与中原农耕区的分界地,也是中原王朝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重要屏障,历史上这里发生过2000多次战争,如李牧守边、卫青北伐、杨业抗辽等著名战役都发生于此。 雁门关是中原文化和游牧文化的交汇点,王昭君出塞、孝文帝南迁等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事件都与此相关。
#双林寺 #世界文化遗产 主尊地藏菩萨结跏趺坐于莲花宝座,头戴宝冠,面容慈祥而庄严,身着袈裟,手持锡杖,其女性化特征在全国地藏造像中极为罕见。这种独特造型可能与佛教传说中地藏菩萨的孝女化身(如婆罗门女、光目女)有关,既体现“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悲愿,又赋予神性以人间温情。 胁侍组合:左侧为道明和尚(地藏菩萨弟子),右侧为闵公(九华山施主),父子二人姿态恭敬,形成“僧俗共侍”的独特格局。 十殿阎王与判官群像 审判者形象:从秦广王到转轮王,十位阎王均着帝王服饰,神态各异:秦广王肃穆刚正,阎罗王威严断案,转轮王沉思睿智。匠师通过微妙的肌肉张力、手势动态和服饰纹样,展现不同审判阶 段的权威感。 六曹判官:判官群像手持生死簿、朱笔,或怒目审视,或低头记录,黑琉璃镶嵌的眼珠至今“顾盼生辉”,强化了“生死裁决不可逆”的仪式感。
#双林寺 #世界文化遗产 菩萨殿是双林寺中轴线上第二进院落的重要建筑,与大雄宝殿、千佛殿等共同构成了寺院的核心空间,整体布局宽敞,体现了明代建筑的风格特点。 殿内主像为千手千眼观音,端坐于满壁青绿的背景之前,仪容端庄典雅,神态温柔安详。观音像的每支胳膊都塑造得圆润丰满,与身体比例恰到好处,其中二十六手塑造得十分纤巧且富有弹性,如扇面形排列几层,上下交叉,前后掩映,变化万千。 四周悬塑有四百八十三尊菩萨像,这些菩萨像一改直立的程式,重心前倾15-20度,脚登彩云,作行进状,衣纹飘动,给人以满壁生风之感。细看之下,每尊菩萨的神态都各不相同,有的静目凝神,有的对座讲经,有的开门张望,展现了群佛聚会的盛况。 菩萨殿内的彩塑继承了唐宋以来的写实传统,又融入了明代的艺术风格,是研究古代雕塑艺术、佛教文化以及明代社会风貌的重要实物资料,也使双林寺被誉为“东方彩塑艺术宝库”。
#双林寺 #世界文化遗产 双林寺千佛殿因殿内壁画和彩塑众多而得名,殿内四周有小型坐佛千余尊,形成“千佛朝观音”的壮观景象。 双林寺整体建筑为明清遗构,千佛殿作为中轴线上的重要殿堂,保持了古朴大气的风格,与寺院整体氛围相协调。 殿内主像为自在观音,右腿曲蹲,左脚轻踏莲叶,姿态无拘无束,打破了佛教造像的成规。其身旁有韦驮护卫,左侧为龙女,右侧为善财。韦驮像高1.6米,身体呈S形曲线,被称为“天下第一韦陀”,是明代彩塑的巅峰之作。此外,殿内还有五百多尊菩萨悬塑,分为五至六层,或驾祥云,或骑异兽,与主像浑然一体。 千佛殿的彩塑继承了唐宋彩塑写实传统,是研究明代雕塑、佛教艺术与琉璃工艺的“活化石”,双林寺也因此被誉为“中国彩塑艺术博物馆”。
#双林寺 #世界遗产 #山西寺庙 #寺庙古建 双林寺罗汉殿是寺内极具艺术价值的殿堂之一。 罗汉殿为传统木结构建筑,其梁架结构严谨,斗拱造型简洁,具有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 殿内主像为天冠观音菩萨。两侧对称分列着十六罗汉塑像,这些塑像比例与真人相仿。塑像采用宋代写实手法,将佛教神祇世俗化,每个罗汉都有血有肉,栩栩如生,表现出不同的情绪或性格。据考证,部分塑像为宋代原物,已有近千年历史。罗汉彩塑的艺术魅力 "哑罗汉"的传神:"哑罗汉" 尤为引人注目。他双眉紧皱,嘴巴紧闭,怒目圆睁,胸腹部一起一伏,仿佛有万语千言却无法诉说,将那种欲言不能的焦急与无奈刻画得淋漓尽致。
#双林寺 #黑神话悟空 双林寺释迦殿是寺内主殿之一,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释迦殿采用悬山顶式构造,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前檐设廊。明间辟正门,上悬“灵鹫遗风”匾额,次间与梢间饰以直棂窗,整体布局庄重典雅。 殿内中央筑须弥座佛坛,坛上置仰俯莲台,释迦牟尼佛结跏趺坐于其上,法相庄严。佛像背光精雕白象、雄狮等祥瑞神兽,华美非凡。文殊、普贤二菩萨分立左右,侍奉两侧。 殿内四壁运用圆雕、深、浅浮雕手法,采取分层组合、连环壁塑形式,展现了释迦牟尼从投胎降生到涅槃成佛以及四方传经普渡众生的佛传故事,共塑造了200余尊人物形象,他们或站或坐,或行或卧,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双林寺 #黑神话悟空 双林寺天王殿是寺内重要的建筑之一。 天王殿也称三门殿,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前后檐设廊,外檐斗拱五踩双下昂,前檐明间悬清道光十年(1830年)“天竺胜境”匾额,为明代重修时所置。 天王殿廊檐下塑有四尊金刚像,采用写实造型,身高3米,突破了一般金刚凶神恶煞的造型。 殿内天冠弥勒菩萨结跏居中而坐,帝释、梵天胁侍左右。南墙倒坐四大天王,北墙两侧为八大菩萨,天王殿中现存有16尊塑像,是我国寺院天王殿当中塑像量最多的一处。 双林寺创建于北齐武平二年(571年),明代依旧址重建,天王殿保留了明代的建筑风格和彩塑艺术,是“东方彩塑艺术的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双林寺 #天下第一韦陀 双林寺韦陀像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双林寺的千佛殿内,是明代彩塑,被公认为“中国韦陀造像之冠”,有“天下第一韦陀”的美誉! 韦陀身姿呈夸张的“S”形扭动,上身右转、头部左回,腰腹扭转幅度超越人体极限却毫无僵硬感,宛如舞台武生的亮相瞬间。甲胄外飞扬的彩带薄如蝉翼,以沥粉贴金技法塑出迎风舞动之态,悬空400余年未断裂。 头部与身体转向右侧,双目却凌厉向左凝视,利用琉璃镶嵌瞳孔技术,在不同光线角度下产生“目光如炬、随观者移动”的穿透感,这种反常规的“错位凝视”被学者誉为“神来之笔”。 塑像既展现武将的威武,左手暗攥拳,右手原似握金刚杵,又通过流畅衣纹、细腻面部传递文雅气质,形成“武中蕴文”的独特美感。法国雕塑家罗丹曾评价其运动感的塑造“早于欧洲艺术数百年”。 作为双林寺彩塑的代表,它继承唐宋彩塑写实传统,是研究明代雕塑、佛教艺术与琉璃工艺的“活化石”。
#小西天 #黑悟空 排队4小时,进入大雄宝殿的一刹那,这一趟值了。
#冰壶洞 #冰壶飞瀑 冰壶洞海拔580米,洞深120米左右,洞口朝天,为一倾斜而下的竖井状落水洞。冰壶飞瀑从洞顶右侧石隙中飞喷而出,落差达20米,丰雨时流量达200升/秒以上,其势如万马奔腾,声响若惊雷,为国内外洞景所罕见。 - 飞瀑落下似飞珠溅玉,冰花乱舞,水流立即潜入洞底,不留水潭。洞顶有一巨大钟乳石,形如佛手,倒挂于飞瀑旁,与飞瀑相映成趣,更添几分庄严与神秘。沿石阶曲折而上临近飞瀑,顿觉凉风阵阵,雾气蒙蒙,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 - 宋朝学士金履祥有诗云:“洞外烟云肤寸台,洞中冰雪互寻飞。壶中日月凭谁记,水自飞蒙云自归。” 郭沫若游览冰壶洞后,挥毫题写洞名“冰壶洞”,并赋七言律诗一首:“银河倒泻入冰壶,道是龙宫信是诬;满壁珠玑飞作雨,一天星斗化为无。瞬看新月轮轮饱,长有惊雷阵阵呼;压倒双龙何足异,嵚崎此景域中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