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号:1788066130IP属地:山东47岁
最新作品发布时间:2025-11-01 17:37
余清明下种,生而不发则没,发而不实则折,实而不损则蔓。尔有和美,不施,民不感其德也;另有言,生而不化则枯,化而不潜则萎,潜而不用则散,用而不虚则积,虚而不实则妄,实而不虚则不张。尔有圣德,不行,民不知其存也,何以故? 生而不发者,意先而行不至是有,水土不德者是有;发而不实者,树无本则不立者是有,独木不惧大旱地者是有;实而不损者,蔓长而果稀者是有,蔓长而力不及者是有。 生而不化者,不化无以得其生;化而不潜者,不潜无以得其势。然潜而不用者,失其机也,用而不虚者,得其积也。虚而不实者,必自得其纠妄,实而不虚,一己之德也。 然志为虚,体为实,人心易虚,得以实行以践之,故曰言行如一。民不果腹,赤膊以搏虎也,言,无所失,唯有得也。实其腹,亲其族,虽有乱世,民自相安,虽有路遗,民笑而弃之。言,余今所得者,不及余所失也。 地脉之道,一曰和,二曰善,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一曰争,二曰余,损不足以补有余。李耳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世人以人为大,地脉从之,假名巧取,失之和美。 夏人皆知麋鹿之贵,则麋鹿难寻焉,世人皆虚言大道,则大道不存焉。此皆为虚实也,德为虚,行为实,虚实自生而无有妄者,德行以张。
余生而有之,犹如昨夜花开,应期而至,应期而隐,知本而为,世事繁囿,然得自在,何以故? 余生之地,每遇春至,山花嫣然,浅草相映,烂若繁星,连绵山间,数月不败,然花不越季,草不越冬,此为应期。知期而至,此谓逢时,知期而隐,此谓之得养。养者,和美之纲也,山川花草者,皆知逢时得养,和美之道,人不明焉。 山者,逢高必静,人则躁矣,不躁不足以显其位;水者,遇低必就,人则让矣,不让不足以得其方;花者,得果则退,人则进矣,不进不足以据其功;草者,近冬则隐,人则显矣,不显不足以得其利。 万物生灵,相生以长,互为师长。尝余幼时,稍有闲暇,无不以山水花草相亲近,远观日月,近亲花草,数十年如一日,怡然而得自在,至今不殆。 世间生灵,日月为母,气灵为父,水土为精血,是有得成,是有离失,此谓之本,本者,根也。若要知其得成离失,自得期山川万灵为师,是以知万物生长收藏之理,是以明得成离失之由。 然今之世人,皆以势位功利为母,以假名巧取为父,以贪妄为气血,以执念为精神。忘本而为,为而又为,不知何为! 世事繁乱者,世人忘本而行,弃师而为,一己独尊,然细水难长,独木不支,忘本弃师,道混界乱,终为溃也。然花开有期,妄极归一。斗转星移,有物初成,而生大道,大道相化,民得智者,智者丧,而言仁义,仁义失,而言道德,道德丧,复归其根,水土相化,民得其智,而言和美,德行以张,大道盛,民意失,而言制化…… 料想五千多年前,法藏不肯传法于世,至渭水,告轩辕氏曰"礼盛而没知,仪重则路塞","余当回故地"。文真亦言:"余今日所见情状者,族中智者,利其位而以言惑众,行有余而虚其表,是为有私妄;肉脯丝物,藏为己用,贪而不止;百日之外,知有地则伺以相侵,是为执也。贪、执、妄皆盛于世,文真可隐,法自藏也。" 三千年前,文真曰:"言其将归,姬昌、姬旦请求其传其法度。其人道,饥饿之人,饭不可以饱腹,贪害其命也。奴隶之人,理不可多知,求生以妄言也。二人叹其智将不泽民众,其人道,世知八方八节之变,则可明利害,足矣!余著书而私藏,贪妄不消,其法不出。" 知本而为,效师而行,诸事皆简,不相拘泥,是得自在。何为效师而行:逢高则静,遇低则就,得果则退,近冬则隐。
余昨夜初遇花开,晨起则败矣。去年还家,邻家少年竟不得识,方知已过十数载矣。往昔每念及此,无不伤恐惊忧,著《知》之后,顿然释怀矣,何以故? 伤恐惊忧,如身之小疾,偶患之,不施以针灸医术,亦无碍也。所谓无碍者,自生自消,释然而不相介怀,其不久存也。是故春雨飘微,行人不惧湿衣,秋风乍冷,路人不着厚装者,知其然而明期也。 贪恋痴妄易生伤恐,虚言挂碍易生惊忧,"痴妄、贪恋、言行不一,心有挂碍"者,初皆为小疾,无有所积,则不为其病。然世人久习而为自然,积微成著者甚焉,是有小疾,积而成病。 治病者,一曰消,二曰和,消者,散之减之;和者,损之补之。树不生乱叶,其枝难长也,水无有浮藻,鱼虾不成也,七情者,灵性之根也,故可消不可灭,六欲者,生长之基,和使之损补,以得执一而守中。 余甚聪慧,人见之,皆言年少有为,然每至岁末,常有伤恐,余知一日、十载、千年并无分别,伤时光之易逝,恐日日之复为,挂念白发而言曰:余此一生,为而又为,不知何为也。 余开帖言《知》,如婴儿初生焉,无有挂碍,惹人忧者,未完之事也,故有劳而作,以去其挂碍;心有所惊者,言出而行未践,虚言有伪也,故言行如一,以得心安神静也;惹人伤悲者,痴迷妄思也,故知道而易行,是为得慧也。 余书《知》时,身旁人声杂乱,然心静若水,唯现己之心意,故言道,所谓无碍者,自生自消,释然而不相介怀。知来者不追,知往者不究,过了过了,事过则了,释然而不相介怀;知言者无妄,易行者不迷,做了做了,做了便到,知言而无有挂碍。
余得山川之气数,同生灵之境遇,知言而易行,何以故? 余居斗室,晨起扫所居,不为净而除其尘,拨乱以得其清静也。尘为天地之气,天地存,其尘也不静,不穷究其相,是有不存,无有挂碍。 世间之事,不穷究其理,以减烦扰困顿。执微者,必失其著;强辩者,必失其明;好辩者,必失其善。是故,扫屋者不为除其尘以得其静,明理者不穷究其象不执其微,此谓之玄同。鸟鹊喜鸣,世人好辩,谓之得明。然,强辩失明好辩不善,余知言而易行,明其理,知所言,善其行。 余行终南,居高噤其声,非因高而生其傲,知高以远其根本也。 山高曰崇,山陡曰峻,山大曰巨,崇高、峻要、巨显,此皆为世人所喜之物也。知其崇高而生敬畏,先未近而誉之,近而亲之,攀其上而轻之,是为敬之化也。 畏之化为何?侮之!故小子临山麓,仰而望叹之,至山腰,呼而求应之,达山巅,言其征而服之。崇高者易彰其声名,峻要者易据其方位,巨显者易生其益利。然是有声名,则有损,是有方位,则有争,是有益利,则有害。故高山不和人之声,峻要只显鸟兽道,巨山不限人之迹。余知言而易行,以养和美。 余至渭水,择低感其恩,不以浊而怨其途,持清以泽其生灵也。 渭水有源,其水清洌,择洼而居,万物莫有比其位者,以成大河,顺势而行,万山莫有阻其途者,以达江海。是故心清者不弃形浊,道远者不计迂回,识浊而持清,行躁而心静。天下人皆清,我形浊;天下人皆静,我行躁。泽万民者,以其静而为天下德,养一方者,以其躁而为家人行。是故心有德而知言以发,行有张而践行以生,余知言易行,德行以张。
余知花开叶落是为应期,识聚合离散是为利害,然不以叶落而没其存,不以离散而悲其聚,何以故?七子(文真)年少而发早白,两眼一大一小,一似初醒,一如将寐。一日法藏见其临溪而观鱼,停足而注目,见溪水浊如泥汤,两边有鱼长及手余,挤依岸边,并不近水。 七子自语道:"我昨日曾想,今日如有山洪,当有众鱼出水而抢岸,没想今日果真如此,无趣!无趣!"法藏问道:"既知无趣,又何出此念?" 七子依然自语道:"我知你长从智尊(龙马氏),定有聪慧之处,今有问,水能生鱼,鱼遇水则活,离水则死,为何今日众鱼却愿离水而抢岸,舍本而忘根,恐之不及?" 法藏道:"我悉知生长离灭,犹如鱼之悉知水清水浊,然鱼生于水,灭于水,熟而不顾,常睹而无视。故有一时之浊,则可不念百日之清。群兽逐食而聚,食没而散,鱼水清则聚,水浊而亡,舍本乎忘根乎?恐之乎?不知生死乎?" 水不因鱼弃而不养,兽不以食没离散而不交,利则交通,难则相舍,此为贪念之本也。众生为众生者,因其贪念而保其地,守其位,聚其气,交其灵也,气灵交通,以至有存。 七子此日仅出生一千二百余日,见法藏如此言说,起身见过法藏。法藏遂问道:"鱼可知今日之生死,为七子故?"七子随口问道:"何以言说是源于七子?" 法藏笑道:"人一言既出,因果随行。七子心中灵有所感,外则气有所应。七子百日时,即能感知智尊到来,并能知其水器之用度,意欲相取,昨日感念溪水之浊,今日相应,又有何怪异?" 七子不语。 法藏依旧言道:"我听闻,微翅之物,一身之近,而振翅数千;大翅之物,万身之远,而振翅不过三。有力者藏意,有智者讷言,有慧者舍妄,抱元守初,而不与万物相害也。"
余感日月之运行,知草木之变化,明山川之形势,度水泽之方位,应身心之养,何以故?(学而得习者,谓之修,效其法,是为学也。得其法而践其实,是为习也,养者,和美之纲也。) 日出之前,必有清冷,此谓之寒。然寒极则阳生,故草不生树不发,位水土之下,位清静之方位,潜藏之以待也。 物起于微,成于积,万仞之山,起于平川。立春之后,是有惊蛰,惊蛰之后,必有雷动。是故查立春之时,静而作,以积微成著也,度惊蛰之机,潜而用。应雷动之节,生而发之。所谓生发者,灵动则生,气运则发,为万物之始也。 草生平谷,其地成矣,感其风力而积其势;树生高山,阻其风势而得其损;树不与风争,风知为草便,是故不争上,以得其扶,不损下,以得其助。 日居天中,其位显矣,其方贵矣。众皆知城池之高,起于垒土,千里之远,成于跬步,然世间之物,因其方位而生利害,以其显要而为损。故日虽知其大,然知高而下,逢高而落,月得圆而缺,至明而暗,星舍其光,水居低谷,以离其方,以让其位,以其自损而得恒久。 山倾于西,其势成矣。于通达之时,以养德,于穷困之时,以养行。不强生不恶死,知势而不违,顺德以载物。是故居万人之前,而安身后之事,于通显之时,施德于穷困之人,居达贵之地,不遗细微之途。知势而退,以留其位,以离其害,顺德而为,以泽他物。 土有高低,然不为万物所害者,以其不没万物而存也。 泽居谷地,明其上而知其下,知山川之德行,慧草木之生发,知言易行,奉之以和美。是故,居无所位,位无所得之时,当若山水之泽,知言易行,奉行和美,知山川之德行,慧草木之生发。 天地相错,其位失矣。富失其本,则混于浊而守其清;贵失其位,则去躁还之以静。故知大而不居,知有而不持,言不明其德,行不惊四邻,知常而为,如车轮作,外曲而内直,外静而内动。 水临深渊,其位险矣。于位险之时,不存难得之货以得其静、实言践行以得其信、言行如一以张德行、笃静而为以明其心。是故,处后而不为先,位低而不为害,滋化万物,积成于微。 有一物,余知其存而无以言其形,余识其相而无以言其本,此物不位八方之地,不占八节之时。世人多巧利,故有应用之得,故有知见之障,执守之碍。然无所知所认者,仅有身形之劳,不得身心之困,仅有身之忙,而无意念之苦。故世之烦苦,多起于心念,兴于挂碍,故有言:言行如一,以减心念之妄,不使为苦;有劳而作,以消挂碍之烦,得有自在。
余观日月如初见,听众声如初闻,触诸物如新知,感全身如新愈,何以故? 人恒无疾,则易遗身健之行,疾不致病,则难知养体之德。树生百尺,花香意浓,众藤附焉;水积千顷,叶葱影曳,浮萍生焉。故冬不至,叶不落,则树离于根;天不旱,水不竭,则江海轻其源。 天下之货,唯清静以贵,货之不缺,民难以其为贵,是有水生万物,地化诸形,若非所缺,众皆不知其贵也。 七声令人失聪,五色令人去明,七情令人生执,五味令人生贪,名利令人生妄。是故智者不居难得之货,以断其妄;圣人不迷声色之形,以知其本;贤人不恋五味之实,以消其害;达人不纵七情之欲,以明其心。然天地之间,阴阳相化,气灵感,动静有常,因清而得浊,静极而生动,过犹不及,自得守中。 何谓守中?知源而有支,守内而攻外,识浊而持清,行躁而心静,实言而行践,此谓之守也;不远名利是有笃静,不弃七情而得明心,不去五味而无所贪,不离声色自居清静,此谓之中也。 为象之道,如日如月。是故世不混乱,民不渡智慧之河;山川无震,民不知和美之德;灾害不生,民不识清静之行。 故天下之道,以其清静而不为人所识,因其清静而自得生化,然为水者成于坎,为根者得于土。如水土者,流于四方,生化万物,而不与其争,以其清静,为天下贵。
余自然而作,举步不疾行,闻声无惊恐,何以故? 气灵生万物,复于静处作,此静如癸水,清静可显影。笃静易明心,安神生慧意,如一可易体,我无化元灵。 能如婴儿乎??双肩垂自如。能如幼儿乎?双手自放腹。能如幼童乎?双眼观自在,双耳不闻争,专心自忙,人意皆两忘。 行时知呼吸,其步低且徐,起时吸气落时呼,缓步自在不求过,神安心静自得果。 坐时观诸物,其体同且一,双肩轻垂眉自舒,当念抱一不相离,笃静归心神守虚。 卧时守其根,其意聚且归,两手归腹形自曲,专气至柔神守一,心神俱宁自得养。 余启世人如此章句,明心生慧得有易体,信持行守方得归来,可感可知三年五载。
学经 余生而有之,不知有道,然饿则食,晨则起,困则息,有劳而作,自然而行,言行如一,无有困顿之苦。 余不知有执,不知有贪,不知有妄,不知有前后高下,不知有名,不知无名。身边之事,尽意来去,随意停驻,无有分别,是故不知有偏执之苦,不知有贪欲之劳,心无所念,唯有劳作。是以故,虽心定神闲,然心有不知,虽有意之自然,然心有不知,虽有行之敏,然以其为常。 与众人同行,身居前为乐,身居后亦为乐,无有分别;与众同行,冠其名而乐,易其名亦乐,无有分别;余言出则行践,食时任箸,不执其理而穷究,无意一食而饱终身。 听古人言,上古之岁,民神同居,而不知有神,余欣然而乐。听今人言,知其来生前世者,是为神智,可得大道,得大道者,可免身心之困苦。余生而有之,不知有道,不知其名之变,不知其形之化,然有劳而作,自然而行,言行如一,无有困顿之苦,世人以我为神,亦以我为魔,无有分别,怡然而作。
“大千世界”是三千大千世界的简称。三千大千世界是佛教名词,原指古印度传说的一个广大范围的世界名称。据佛经记载:世界中央是须弥山,有七山八海环绕着,海中有四大洲,海外更有铁围山。同一日月所照耀的天下为一小世界,一千个小世界为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为大千世界。由于大千世界中有大、中、小三个千世界,又称之为三千大千世界。
禅宗是高度中国化的佛教宗派,以“真证本心”为宗旨,又称“佛心宗”。它渊源于印度佛教而形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禅宗在隋唐时期正式创立,至唐末五代时达到鼎盛。 禅宗的始祖是菩提达摩,他于南朝梁时来到中国,传佛于慧可、僧璨、道信、弘忍。到五祖弘忍时,禅宗得到进一步发展,他广收弟子,门下大师辈出,尤以神秀和慧能为突出。弘忍晚年传法时,让弟子各出一偈语以证心意。神秀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这表明其有渐悟的倾向;而慧能则道:“菩提本非树,明镜亦无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惹尘埃。”因而,弘忍认为慧能见解更深,于是传位给慧能。从此,禅宗分裂为南北两派,南派以慧能为首,北派以神秀为首。后来慧能主张“见性成佛”的法门,成为中国禅宗的真正源头。他所写的《六祖坛经》,也是中国僧人所撰中唯一可以称为经的著作。
公元67年,天竺高僧迦叶摩腾、竺法兰来到中国洛阳,译经著说,汉明帝敕令于洛阳城外兴建僧院,为纪念“白马驮经”,故名“白马寺”。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的第一座官办寺院,是整个汉传佛教的祖庭,译出的四十二章经成为中国佛教史上最早的佛经翻译。 隋唐时期,汉传佛教逐渐形成了八大宗派,分别为三论宗、法相宗、天台宗、华严宗、禅宗、净土宗、律宗、密宗。其中禅宗、天台宗祖庭在河南;三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净土宗、律宗、密宗六大宗派的祖庭都在西安,分别为法相宗祖庭大慈恩寺、三论宗祖庭草堂寺、华严宗祖庭华严寺、净土宗祖庭香积寺、律宗祖庭净业寺、密宗祖庭大兴善寺。
在佛教初创时期,并没有要求信徒一定要吃素。在律书《十诵律》里规定可以吃“三净肉”,即自己没有亲眼看见、亲耳听到和不是为了自己想吃才杀的动物的肉都是可以食用的。 到了南朝梁武帝时期,僧人们才渐渐只吃素。 梁武帝萧衍(公元464–549年)于天监十六年(517年)颁布《断酒肉文》,强制要求僧人禁止食肉。其核心依据是佛教“不杀生”戒律与儒家“仁爱”思想的结合,并引用《大般涅槃经》“食肉者断大慈种”等经文论证食肉会摧毁修行根基。该规定通过法律手段推行,违者依王法治问,标志着汉传佛教素食传统的制度化。梁武帝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他认为食肉就是杀生,违背了佛教“不杀生”的戒条。
五台山:位于山西五台县境内,又名清凉山。五台山之名因东、南、西、北、中五座高台而得名。五台山是中国最大的佛教建筑群,存寺院100多处。 普陀山:位于浙江杭州湾外的普陀县。北宋时,御赐的“宝陀观音寺”使其闻名。普济、法雨、慧济等寺院是普陀山上现存最完整的寺院。 峨眉山:位于四川峨眉县。明清建造的万年寺、报国寺、光相寺等是其保留至今最完整的建筑。 九华山:位于安徽青阳县南,山上有80余处寺院,其中以护国肉身宝塔、百岁宫等最为著名。
文殊菩萨:他是智慧、辩才、威猛的象征。文殊菩萨的头发结为五束,象征五种智慧。文殊左手拿圣卷,右手持智慧剑,坐骑狮子为百兽之王,以示其智慧多如狮子的金毛。他的道场在五台山。 普贤菩萨:德行的代表。他身骑白象,因其常被人们祈求延命,故又称“延命菩萨”。峨眉山是他的道场。 观世音菩萨:观音是观世音的略称。观音是大慈大悲的菩萨,普陀山是其显灵说法的道场。 地藏菩萨:大愿菩萨,即尽孝道,担苦难,除疾病,在中国下层中信徒最多,道场在九华山。
弥勒佛 按照佛经的说法,弥勒是释迦牟尼的接班人。不过中国庙正门供奉的大肚弥勒,则是五代时布袋和尚的塑像。这个和尚心胸豁达,身体肥胖,言语随便,常常背着木棒,棒上吊一个口袋,在街市中行乞,面带喜容,人们称为布袋和尚。后梁贞明二年(916年),他在浙江奉化岳林寺东廊磐石上圆寂,留有一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
“图腾”(Totem)从北美印第安人鄂吉布瓦人的方言转化而来,意谓“彼之亲族”、“种族”等等。 图腾是一种原始宗教仪式,各个部落的图腾崇拜各有其特定偶像。在原始社会,每个部落都认为某种动物、植物或者其他自然的物体都有一种主宰生命或命运的神秘力量,于是将它们雕刻成偶像,对其顶礼膜拜,这就是原始的图腾崇拜。 汉代嘉祥武梁祠石刻中,华夏远祖女娲的形象是人身蛇尾,这表明华夏先祖中的一支曾以蛇为图腾。半坡彩陶上的人面鱼纹表示了人与鱼的结合,表达了人鱼共祖的观念,很可能是一种鱼图腾。
刀郎的《花妖》讲述了一个凄美绝伦的爱情故事。 故事发生在南宋年间的临安府,一位家住钱塘东的穷苦书生与一位家住临安北的豪门贵族小姐相爱,两人情投意合,私定终身。然而,小姐的父亲极力反对,将书生杀害,小姐悲痛之下殉情而亡。 两人魂魄来到地府,阎王被他们的真爱感动,免去他们的孟婆汤,让他们带着前世记忆投胎转世再续前缘。但在投胎时,却因错拨罗盘,导致他们虽都投胎到杭州,却处于不同的朝代,始终无法相见。 女子历经几世轮回,从泉亭(西汉与东汉之间的新朝时的杭州)辗转到杭城(隋朝时的杭州),而书生却先后转世到不同时期的杭州,如秦朝、夏朝等。最终,女子意识到可能永生永世都无法再见到书生,于是决定化为尘土,留在世间,希望书生下次轮回经过时,能从风中闻到她身上的胭脂香味,感受到她的存在。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旧题。在张若虚之前,有诗人写过,但都是五言短章,至张若虚才写出了这么一篇堪称“辉煌巨作”的七言长篇。全诗36句,紧扣春、江、花、月、夜5个字来写。诗人为时光易逝、人生短暂而悲伤,但他更相信,人类代代相传,生生不绝,“人生”将与“江月”共存,直到永远。此诗音韵格调婉转流畅,诗情哲理相结合,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能震撼人心而引起更多的共鸣。
“楚辞”本来是泛指楚地的民歌,具有浓郁的南方地域特色,后专指以战国时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西汉末,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的作品及汉代人模仿这种诗体的作品,定书名为《楚辞》。《楚辞》中大量引用楚地的风土物产和方言词汇,富有浓厚的楚国地方特色;内容恢宏,形式自由,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变化,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楚辞》是继《诗经》后中国古代又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诗歌总集。它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的先河。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了西周初(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左右)期间的诗歌305首,因而又称为“诗三百”。《诗经》中的诗篇都是配乐的歌词,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包括十五个地区的“国风”,指的是各诸侯国的土乐民谣,有诗160篇;“雅”是周王室所在地的音乐,分为“大雅”和“小雅”,有诗105篇;颂是歌功颂德,用于宗庙祭祀的歌舞曲,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有诗40篇。
历法也是有问题的,用的时间越长,误差便越大,在人们认为是冬天的时候,天已经变得暖和了,在他们认为还没到汛期,放心地到渭河边上打猎的时候,洪水的到来淹死了很多人。 更多的人觉得问题肯定出在天地失序的问题上,女娲决定重修四时(春夏秋冬),重定四极(东南西北)。人们发现了更巧妙更不容易错的方法,那就是在寒暑易节的过程中,观测月亮。 他们发现每一次寒暑易节,月亮会出现12次,这12次的天数加起来,是365天。因是以观测月亮得来的历法,所以叫太阴历,一年12个月,另有五天,作为过年,从而产生了十二地支。
太阳历,本来是伏羲用来测四时变化的,当时他将石柱立于地上,观察日影,有一日表影最长,将此日定为冬至,日影最短,则定为夏至。冬至与夏至日确定后,夏至到冬至中分,则为秋分,冬至到夏至的中分,则为春分。此为四节,为北南东西四方,再加中间,为五。 最早的太阳历是五时,一个时长为72天。因这一计算周期太长,他们就采取了一个办法,按阴阳的原则对应一下,一年就变成了十个天干(月),这是最古老的太阳历,即一年是十天干(月)。
人定胜天,不是人肯定能战胜大自然,而是说,人在保持内心如水般安宁的情况下,才能够更多地认识到自然规律。
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做“四象”。“东方七宿”如同飞舞在春天夏初夜空的巨龙,故而称为“东宫苍龙”;“北方七宿”似龟、蛇出现在夏天秋初的夜空,故而称为“北宫玄武”;“西方七宿”犹如猛虎跃出深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称为“西宫白虎”;“南方七宿”像一只展翅飞翔的朱雀,出现在寒冬早春的夜空,故而称为“南宫朱雀”。因此,人们把苍龙、玄武、白虎、朱雀统称为“四象”。
拙政园是苏州规模最大的古典园林。它位于苏州市东北,面积60余亩,明嘉靖年间(1522—1566),王献臣在大宏寺的废址上开始营建,园名的由来,取自晋潘岳“拙者之为政”句义。拙政园的布局以水为中心,池水面积占总面积的3/5,主要建筑多临水修筑。此园后来几易其主,多次修建,现分中、西、东三部分。
夏:据传禹曾受封于夏伯,因而称其政权为“夏”。历史学家范文澜则认为,禹的儿子启西迁大夏(山西南部汾浍一带)后,才称“夏”。 商:相传商(今河南商丘南)的始祖契曾帮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封于商,以后就以“商”来称其部落(或部族)。汤灭夏后,就以“商”作为国名。后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西北)后,又称“殷”或“殷商”。 周:周部落到古公亶父时,迁居于周原(今陕西岐山)。武王灭殷以后,就以“周”为朝代名。周前期建都于镐(今陕西西安西南),后来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因在镐的东方,就有“西周”和“东周”的称号。
草药相配,是为和,和之道,即为五味之道。 五味之中,木为五味之和,故草药相和,可生其效,如酸入肝,故肝经之疾病,须以酸味之药医之; 五味之中,金为五味之取,故草药相取,可耗双效,如辛入肺,故肺经之疾病,须以辛味之药医之; 五味之中,火为五味之候,故草药相候,可助其效,如苦入心,故心经之疾病,须以苦味之药医之; 五味之中,水为五味之用故草药之用,可泄其效,如咸入肾,故肾经之疾病,须以咸味之药医之; 五味之中,土为五味之调故草药之调,可克其效,如甘入脾,故脾经之疾病,须以甘味之药医之。
“生而又生,是为易也。” 第一个生:是让自己生;第二个生,指的是死(使他物生)。生死之道,阴阳交替,阴为阳生,阳为阴生。易之道,生生二字。
满族人自称“旗人”,这个称谓源于满族一种独特的制度。早先的满族人以游猎为生,出猎时,往往10个人一组,称为“牛录”,首领称为“额真”。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时,为适应连年战争的需要,于1601年对牛录组织进行改组,每300人被编为一个牛录,各牛录分别以黄、红、蓝、白四色旗为标志,这就产生了四旗。随着队伍的不断壮大,后来又增加到八旗。努尔哈赤正式建立起八旗制度:每300人为一牛录,5牛录为一甲喇,5甲喇为一固山(即旗),分别以黄、红、蓝、白、镶黄、镶红、镶蓝、镶白八种颜色的旗帜为标志,这就是最初的八旗。满人入主中原后,八旗分为上三旗和下五旗。上三旗为皇帝控制的镶黄、正黄、正白旗;下五旗为由诸王、贝勒率领的正红、镶红、正蓝、镶蓝、镶白旗。上三旗作为皇上的亲兵,担任保卫皇帝的任务,下五旗则驻守京师及各地。
铜钱最开始的制作方法是熔铜铸钱,因而铜钱的轮廓总不整齐。为了使铜钱的周边齐整,必须用锉刀修锉。但是一枚铜钱一枚铜钱地修锉,实在太费工,于是就在铜钱的当中开一个孔,将铜钱穿在一根棍子上,一次就能锉好百十来枚铜钱。但是如果当中的孔是圆的,铜钱就会来回转动而不好锉。因此,工匠们就把当中的孔做成方形的,套在一根方棍上进行修锉,这样就很方便了。
沿海一带有许多带有“卫”字的地名,如上海的“金山卫”、浙江的“观海卫”、山东的“威海卫”、辽宁的“前卫”等。“卫”是明初朱元璋确立的军队编制名。凡沿海险要地段都设“卫”扼守,每“卫”约有560人,由都司率领,隶属于五军都督府。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在全国设“卫”达到490多处。后来,“卫”就演化进了地名里面。“卫”字表明了这里曾是明代驻军的地方。
汉代刘向在《说苑·辨物》中说:“八荒之内有四海,四海之内有九州。”据颜师古解释:“八荒,乃八方荒芜极远之地也。”而《尔雅·释地》说:“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五湖”的说法很多。《水经注·沔水》认为“五湖乃长荡湖、太湖、射湖、贵湖、滆湖”。近代一般以洞庭、鄱阳湖、太湖、巢湖、洪泽湖为五湖。
关东、关中、关西是中国古代以关隘为界划分的地理区域,核心区分在于不同历史时期所依据的关隘位置:关中指函谷关(或潼关)与大散关之间的陕西中部平原;关东在秦汉至唐指函谷关以东地区(如河南、山东),明代后转为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区;关西则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的陕甘地区,汉唐时期常用,后逐渐消失。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划盛京省为辽宁(当时称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简称“东三省”。1921年,当时的北洋政府任命张作霖督办“东北”屯垦边防事宜,他遂将其统领的“奉军”改称为“东北军”,接着又在沈阳开办“东北大学”,办报纸,当上了“东北王”。经他这么一折腾,“东北”一词就替代了“辽东”“盛京”和“东三省”,成为这一方土地的统称。
"炎黄子孙"称谓源自中国上古传说。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是传说中黄河流域两大部落首领。黄帝部落通过阪泉之战、涿鹿之战先后战胜炎帝部、蚩尤部,开启了部族融合。战国至汉代的文献体系(如《史记》)将炎黄定义为华夏共祖,后世通过文化认同将二者提升为民族象征。农耕文明发展、姓氏制度形成等历史进程强化了这一认知,最终"炎黄子孙"成为中华民族的代称。这个称谓体现了血缘认同与文化传承的双重纽带。
人间众生……
所行无逆,成一切智……
发掘了25前的求职简历。恍然如昨,时光不再!发现自己挺伟大,也挺幼稚。伟大因为25年前竟然创新用折页技术制作简历,独一份。幼稚是因为当时的豪心壮志……好幼稚,又好高大?不忘初心,一路前行……😘💪🙏一直在,也一直奋斗……✔️
早安……( ˘ ³˘)❤
走,带你去看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