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评论
大家都在搜:
我感觉这个物理学可以制作成一颗很大的思维导图树[红脸]
4年前

1

分享
回复
...
助眠好帮手
3年前

0

分享
回复
太深奥
3年前

0

分享
回复
听不明白但喜欢听
4年前

1

分享
回复
那电、磁场是否介子组成的?
3年前

0

分享
回复
193几年就有测出这种介子的设备。
3年前

0

分享
回复
李论科学
李论科学

粉丝401.4万获赞5713.2万

智能文稿

π介子的预言与缪子的发现

汤川秀树对π介子的预言

汤川秀树提出,核力的传递需要媒介粒子,即π介子。π介子存在三种电荷状态:中性π⁰介子(传递中子-中子之间的作用力)、带正电π⁺介子(传递质子-质子之间的作用力)和带负电π⁻介子。根据预言,产生π介子至少需要几百兆电子伏特的能量。

早期实验室寻找π介子的挑战

20世纪30年代,实验室的加速器能量不足,当时放射性元素释放的粒子能量仅为几兆电子伏特,无法满足产生π介子的能量需求。因此,在实验室中直接寻找π介子几乎不可能。

宇宙线:天然的高能粒子源

宇宙线是来自外太空的高能粒子流(主要由质子组成),当这些高能质子与大气中的氧气、氮气分子碰撞时,会产生新的粒子。由于越靠近碰撞地点(即海拔越高),发现新粒子的概率越大,粒子物理学家常将实验设备部署在高山上。

安德森与纳德梅逸的实验发现

1936年,安德森(曾因1932年在宇宙线中发现正电子获诺奖)与纳德梅逸将实验设备部署在洛基山脉的派克斯峰顶。1937年,他们在宇宙线中发现了一种新粒子:

  • 带电性质:与电子类似,可带正电或负电;
  • 质量:约为电子质量的207倍,被称为“长胖的电子”,最初被误认为是汤川预言的π介子。

缪子的性质与衰变

后续研究发现,这种新粒子与核子间作用力极弱(仅为电磁作用强度),并非π介子,遂更名为缪子(μ子)。其核心性质包括:

  • 归属:属于轻子,自旋为1/2,与电子性质高度相似(仅质量不同);
  • 不稳定性:平均寿命约(2 \times 10^{-6})秒,衰变产物遵循电荷守恒和轻子数守恒:
    • 负缪子衰变:(\mu^- \rightarrow e^- + \bar{\nu}e + \nu\mu)(电子、反电子中微子、缪子中微子);
    • 正缪子衰变:(\mu^+ \rightarrow e^+ + \nu_e + \bar{\nu}_\mu)(正电子、电子中微子、反缪子中微子);
  • 中微子关联:衰变过程中总是产生与自身相关的中微子(缪子中微子(\nu_\mu)),与电子中微子(\nu_e)仅“味道”不同。

轻子的分类

根据质量和“味道”,轻子分为两代:

  • 第一代轻子:电子((e))和电子中微子((\nu_e));
  • 第二代轻子:缪子((\mu))和缪子中微子((\nu_\mu));
  • 区别:第二代轻子质量更大,其他性质(如电荷、自旋、相互作用等)与第一代完全一致。

猜你喜欢

推荐视频

热榜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