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238.7万获赞477.5万
17岁女孩自述与母亲存在显著沟通障碍,矛盾始于初二时期。当时母亲为改善家庭物质条件外出打工,将女孩寄养在二姨家。这段寄人篱下的生活让女孩感到不自在、不适应,学习状态下滑,内心产生被抛弃感。当她向母亲表达不适并希望母亲回家时,母亲却认为女孩“抱怨”“不体谅”,双方沟通破裂,女孩陷入长期焦虑,甚至后续确诊双向情感障碍并服药。
母亲认为外出工作是为家庭提供更好的物质基础,属于“为孩子好”的付出行为。面对女孩的负面状态,她可能感到自责却不知如何应对,进而选择回避问题,形成“用行动代替沟通”的应对模式(如矛盾后说“乖乖,我们去超市”)。这种行为本质上是母亲转移注意力、给自己“台阶”的幼稚表现,反映出她对深度沟通的恐惧和能力不足。
女孩更需要情感陪伴而非物质条件,渴望稳定的家庭环境而非寄人篱下的生活。母亲的离开让她感到被忽视,而母亲对其情绪的否定(“抱怨不体谅”)进一步加剧了隔阂。她认为母亲解决矛盾的方式(如“听话”“去超市”)回避核心问题,无法满足情感需求,导致沟通无效化和无奈感。
双方矛盾的本质是初二时期形成的“双向不理解”:母亲将物质条件等同于爱,女孩将陪伴视为核心需求。母亲回归后,面对女孩的负面状态,内心既自责又无力,选择用转移注意力的方式逃避问题;女孩则因长期未被理解而回避沟通,形成恶性循环。随着女孩成长(17岁即将成年),其心智成熟度提升,更易察觉母亲处理问题的“幼稚”,但需认识到“母亲的幼稚”可能源于对情感表达的不擅长,而非不爱。
通过双向理解与主动沟通,可逐步修复情感连接,建立更成熟的亲子互动模式。
31
25
11
0
3
3
7
6
2
12
8
13
7
0
0
1
0
5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