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5011获赞3.0万
同位素分析表明,从250万年前开始,地球冷暖气候变化遵循规律性的主导周期,这主要由地球存在的三个周期因素共同作用导致,分别是公转轨道周期、地轴的倾斜以及进动周期。
地球绕太阳的轨道并非圆形而是椭圆,这种偏离完美圆度的偏差称为偏心率,由地球与其他行星围绕太阳运行时的引力相互作用造成。地球到太阳的距离在一年中会发生变化:近日点距离约1.29亿公里,远日点约1.87亿公里。地球轨道的这种“呼吸”式变化周期约为十万年,轨道周期越长,地球气候越极端,因为地球在某些轨道点更接近太阳且远离时间更漫长。
地轴倾斜相对于公转平面的摆动会影响地球气候、季节变化和气候带划分。当前地轴倾斜角度为23.5度,在夏季,北极以此角度向太阳倾斜,导致北纬66.5度以北的北极圈出现极昼;冬季则相反,南极圈出现极昼。地轴倾斜角度可在21.8度到24.4度之间变化:倾斜角度越大,夏季平均更炎热、冬季更寒冷,北极和南极的影响区域更大;倾斜角度小于23.5度时,地球气候一般较为温和。北回归线(北纬23.5度)和南回归线(南纬23.5度)标记太阳正午直射的最北和最南界限。
进动是地轴绕黄轴的圆锥形运动,类似旋转陀螺轴的旋转,周期约2.6万年。当前地球北极指向小熊座的北极星,由于岁差,1.3万年后地轴将指向天琴座的主星织女星。
这三个周期因素相互作用,导致地球上任意一点接受的日照量从250万年前开始呈现周期性规律变化,加上大陆漂移的影响,最终结果是每隔10万年左右,地球进入一系列冰河时代。进入冰期后,地球正常水文系统中断,陆地积累巨大冰川,海平面比现在降低约120米。
冰核及海底沉积物钻孔取样发现,过去74万年地球共经历8次冰期循环。最近一次大冰期最冷时期在2.6万年前,当时亚洲、北美和欧洲大部分地区被冰原覆盖,北半球其余未被冰川覆盖的地区多为干燥草原和苔原的混合体。冰期间歇期(约1-2万年)地球气候会短暂变得温暖,甚至高纬度部分地区出现热带气候。目前,地球正处于已持续一万年的气候温暖期。
0
0
16
13
14
6
3
1
1
3
2
0
0
0
6
8
0
1
0
0
7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