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评论
大家都在搜:
微课网&教学U盘
微课网&教学U盘

粉丝1.1万获赞10.5万

智能文稿

费马点及其几何应用

费马点的定义与性质

在三角形内部存在一个特殊点P,称为费马点。其定义为:点P与三角形三个顶点的连线所形成的三个角均为120°(即∠APB=∠BPC=∠CPA=120°)。费马点的核心性质是:该点到三角形三个顶点的距离之和(PA+PB+PC)最小。

费马点相关几何题分析

题目条件

在三角形ABC中,已知:

  • ∠BAC=45°
  • ∠PBA=45°
  • PA=2
  • 点P为三角形内一点(结合费马点性质,可推断P为费马点,即∠APB=∠BPC=∠CPA=120°)

角度计算

基于已知条件和费马点性质,可推导相关角度:

  1. 在△PAB中,∠PBA=45°,∠APB=120°(费马点性质),根据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可得∠PAB=180°-∠APB-∠PBA=180°-120°-45°=15°。
  2. 已知∠BAC=45°,则∠PAC=∠BAC-∠PAB=45°-15°=30°。
  3. 由于∠CPA=120°(费马点性质),在△PAC中,∠PCA=180°-∠CPA-∠PAC=180°-120°-30°=30°,因此△PAC为等腰三角形,PA=PC=2。

线段长度计算(以PB为例)

利用正弦定理求解PB的长度。在△PAB中:

  • 已知PA=2,∠PBA=45°,∠PAB=15°,∠APB=120°
  • 根据正弦定理:(\frac{PA}{\sin∠PBA}=\frac{PB}{\sin∠PAB})
  • 代入已知值:(\frac{2}{\sin45°}=\frac{PB}{\sin15°})
  • 其中,(\sin45°=\frac{\sqrt{2}}{2}),(\sin15°=\sin(45°-30°)=\sin45°\cos30°-\cos45°\sin30°=\frac{\sqrt{2}}{2}\cdot\frac{\sqrt{3}}{2}-\frac{\sqrt{2}}{2}\cdot\frac{1}{2}=\frac{\sqrt{6}-\sqrt{2}}{4})
  • 解得:(PB=\frac{2\cdot\sin15°}{\sin45°}=\frac{2\cdot\frac{\sqrt{6}-\sqrt{2}}{4}}{\frac{\sqrt{2}}{2}}=\frac{\sqrt{6}-\sqrt{2}}{\sqrt{2}}=\sqrt{3}-1)

解题关键方法

  1. 正弦定理的应用:在已知三角形两角及一边时,通过正弦定理(\frac{a}{\sin A}=\frac{b}{\sin B}=\frac{c}{\sin C})建立边与角的关系,求解未知边长。
  2. 特殊角的构造与转化:对于非特殊角(如15°),可利用角度差公式(15°=45°-30°)转化为特殊角(30°、45°)的三角函数值,简化计算过程。初中阶段也可通过“倍角构造”(如将15°翻倍为30°)辅助理解,但高中阶段直接利用三角函数公式更高效。

热榜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