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抢首评
10
2
举报
发布时间:2023-06-22 11:44
全部评论
大家都在搜:
上古修仙录
上古修仙录

粉丝5704获赞2603

智能文稿

天际:自然法则与智慧学习

引言

“天际”是课程的核心主题,指自然法则,即无需反复证实的真理。它区别于“人际”(社会伦理规范)和“地纪”(历史事实记录),强调超越主观争议的客观规律。

真理的定义

真理是已被长期证实、无需抗争的客观规律。例如,医学的真理是“能治愈疾病的方法”,而非中医与西医的对立;“医者父母心”的救人本质也是真理。真理不存在“相信与否”的二元对立,而是以结果为导向的本质规律。

学习的态度

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仅学习不思考会迷茫,仅思考不学习会危险。反对“尽信书”,强调对知识需批判吸收,抓住核心精神(“书是行,传的是神”)。
  • 空杯心态:学习时应如“空杯子”,暂时放下固有观念,避免先入为主。知识的本质是“懂”,而非死记硬背(如计算机从庞大到微型的发展,核心是“懂”则简)。

文字与图像的关系

文字可能成为障碍(如不同语言对“乌龟”的称呼差异),而图像具有普遍性(世界地图无需文字即可传达信息)。学习应超越文字表象,把握本质(“得意忘言”)。

名字的意义

批判流行的“姓名学”(如天格、地格、笔画计算)过于形式化,指出其无法解释同名同姓者命运差异。真正的“名”应结合“易”的精神,如诸葛亮字“孔明”(以“小孔之明”体现中庸)、韩愈字“退之”(以“退”平衡“愈”的超越),强调名字的“神”(内涵寓意)而非“形”(笔画结构)。

宗教与神

承认各宗教教义的合理性,但强调课程所讲的“神”是无形的、内在的智慧,无需外在偶像,而是通过掌握规律(如天文、地理、人事)实现对“神”的运用。

小偷的道义:规律的普遍性

春秋末年“盗跖”(小偷祖师爷)的故事说明“道亦有道”:

  • 见微知著(肾):观察外部迹象判断内部情况;
  • 时机决策(志):选择恰当行动时机;
  • 勇为先(勇):果断行动;
  • 义断后(义):承担责任;
  • 均分利(仁):公平分配。
    这一逻辑体现了规律的普遍性,无论何种领域,把握本质规律即可成功。

孔子与孟子:圣的本质

  • 尧舜为圣之仁者:以仁政、禅让体现“仁”;
  • 孔子为圣之时者:孟子评价孔子掌握“时机”,强调灵活应变的智慧。
    社会上“讲义气”却遇事逃避者,未真正理解“义”的本质(勇为先、义断后)。

看相的技巧

看相的核心是**“看图”**:通过外在表象(如姿态、气色)判断内在状态。例如,抱腹弯腿者可能患盲肠炎,无需复杂检验即可通过直观观察判断。关键在于抓住“时机”,时机往往在“一念之间”决定成败,需敏锐把握。

君子与小人:言语象法

汉代象学家管辂提出“言语象法”,通过言语内容判断君子与小人:

  • 君子:言简刚重,直截了当,言行一致;
  • 小人:“谗言易入于耳,邪言轻出于口”,常以“听说”“有人说”传播不实信息,逃避责任。
    姜太公《阴符经》“聋者善视,瞽者善听”说明:聋者因不听流言而专注观察,瞽者因不见表象而专注倾听,反能避免被误导;常人易因“耳聪目明”而轻信谗言。

课程介绍

课程目标

48小时课程旨在传授“神”(本质规律)而非“形”(形式方法),内容包括:

  • 易经:以图示法教学,结合梦境传说(如吕蒙梦遇文王、周公、姜太公论易),强调“悟”而非死记,通过图像开悟以牢记规律;
  • 命相同参
    • :易经推命术(纳甲法排列八卦)、紫微斗数(以生辰八字排盘,排盘方法可借助书籍或软件);
    • :结合面相、气色判断内在状态;
  • 地理:弥补同时间出生者因地理位置不同导致的差异,通过地理因素“加减”命运,实现“改命”(基于规律的主动调整)。

学习方法

  • 学思结合:先学习再深思,避免“尽信书”或“空想不学”;
  • 空杯心态:以“同盟”(空杯子)状态接纳知识,先假设规律正确再验证,而非先否定。

结语

课程强调以“神”驭“形”,通过图示法、逻辑验证和批判性思维,掌握自然法则(天际)。学习需保持“学而后思”的态度,先吸收再反思,避免浅尝辄止。

最新视频

热榜推荐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