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3
62
71
89
举报
发布时间:2023-07-03 19:35
全部评论
大家都在搜:
想太奶奶了[泣不成声][泣不成声]原来100多年前的人,生活是这样的。希望维护好闽南古大厝,也希望闽南文化能一直传承下去[泣不成声][泣不成声][泣不成声]
作者赞过
2年前·福建

17

分享
回复
温州闽南话最像泉州闽南话,大部分都能听得懂
2年前·浙江

8

分享
回复
现在只是剪掉了辫子 心里的辫子还在
2年前·福建

7

分享
回复
惠世醫院
作者赞过
2年前·广东

5

分享
回复
这么好的视频,为啥不让保存分享给老人家?
2年前·江苏

5

分享
回复
好想都知道泉州以前的历史
2年前·福建

4

分享
回复
不得不说,确实中国能改革,很多都是靠西方带起来的
2年前·福建

4

分享
回复
B站也关注你[赞][比心][鼓掌][玫瑰]
2年前·福建

3

分享
回复
洋为中用,古为今用。人类先进是文明那就是实践……
2年前·福建

3

分享
回复
那时候,我曾祖父应该还是个孩子,或者少年,我爷爷出生在 1913 年[笑哭]
2年前·福建

3

分享
回复
[捂脸][捂脸][捂脸]
2年前·福建

1

分享
回复
唉……谢谢你的资讯。
2年前·福建

1

分享
回复
看到这些老照片 总是很难受
2年前·菲律宾

1

分享
回复
中国人真不容易
2年前·福建

1

分享
回复
搞不好里面有我的祖宗
2年前·福建

0

分享
回复
一个朝代兴起与灭亡都是有道理的……
2年前·福建

0

分享
回复
[鼓掌]
2年前·福建

0

分享
回复
怎么这么多白皮猴教派的人
2年前·福建

0

分享
回复
阿舍是啥意思呀大佬
2年前·福建

0

分享
回复
坐闽朝南-阿矿
坐闽朝南-阿矿

粉丝7.3万获赞47.8万

智能文稿

130多年前的泉州影像:1890年清朝市井生活纪实

珍贵影像的由来

这些拍摄于1890年的老照片,记录了距今130多年前清朝泉州人的真实生活。它们由一位英国传教士在泉州宣传西方宗教期间拍摄,虽未直接呈现泉州古城的街道建筑,却生动留存了当时民众的生活、就医与学习场景,让我们得以窥见祖辈们的日常面貌。

居住与邻里:闽南古厝里的多元共处

传教士租住的是一座典型的闽南古大厝,房屋前有墙街围,邻里多为友善的本地人。照片中,古厝大厅外有两位泉州人:一位老外探头望向深井,另一角则坐着姿态端正的李先生,推测可能是中国神父。

邻近居住的本地传教士精通外语,在教堂学校教授英文。其家庭合影中,左手边长辈可能是他的母亲,右侧为妻子,膝下有三个孩子,最小的仍坐在轿车椅上,展现了当时的家庭结构。

饮食与生计:平民家庭的生活压力

“呷饭皇帝大”——一日三餐是平民生活的重心。一张照片中,一位中年男子身旁围着五个端着饭碗的男孩,推测均为其子女。在那个年代,养育众多子女意味着巨大的生活压力,折射出泉州普通家庭的生存状态。

医疗图景:西医传入初期的泉州医院

惠世医院(今泉州二院前身)的身影多次出现。这所由英国长老会传教士、伦敦大学医学博士颜大辟医师于1881年创办的医疗机构,是泉州最早的西医院之一。

  • 候诊场景:医院门口分设男女患者区域,门匾“妇人由左”显示已有分诊制度。打预防针的日子,妇女们紧紧抱着孩子排队等候,赤足的大人与戴帽翘腿的“阿舍”(富家子弟)共处,呈现了不同阶层的就医状态。
  • 医疗团队:照片中记录了医院医生及六位泉州籍助理,他们是较早接触西医理论与实践的本地人。
  • 女医专属:惠世女医院外,女患者们安静等候门诊,体现了针对性别的医疗服务。
宗教与文化:传教活动的日常渗透

传教士在治病的同时兼行布道,教堂旁的“宣传救道”传教室常聚集好奇围观的民众。教会内部陈设简单却整齐,长条桌椅排列有序,显示出宗教活动的规范性。而城外的基督教墓地中,中式传统坟墓与停放的轿子形成有趣对比,暗示着中西文化的初步交融。

生产劳动:传统技艺的生动留存
  • 建筑营造:泥瓦匠站在高处砌筑红砖墙,小工在下方搬砖递料,再现了闽南传统民居的建造过程。
  • 农业生产:三位农民踩着水车灌溉田园,原始却高效的农耕方式跃然眼前。
  • 粮食加工:无机器时代,人们用石磨盘碾压、木杵捣舂谷物脱壳,再以米筛分离米糠,全过程依赖手工完成。

这些照片串联起1890年泉州人的生存图景,从家庭到社会,从生计到医疗,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清代闽南社会的时光窗口。下集将继续呈现泉州人的教育场景,探寻百年前的知识传承方式。

热榜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