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8818获赞9.5万
今天我想从一个特别的角度聊聊跑鞋和马拉松训练的关系,这个观点可能和现在主流宣传不太一样,但我认为它更科学。
市面上常见的跑鞋主要有四类:顶级缓震鞋、尼龙板鞋(所谓的综训鞋)、比赛用的顶级碳板鞋,以及现在相对小众的薄底竞速鞋。我的建议很明确:日常训练,无论是有氧还是强度训练,都应该穿薄底竞速鞋;碳板鞋只在比赛时使用。
现在很多宣传让大家购买各种类型的鞋子,但实际上多数人根本没必要。尤其是"综训鞋"这个概念,我认为它带有伪科学性质。尼龙板鞋或许可以作为过渡碳板鞋的选择,适合脚踝力量不足、需要一定推进力的跑者,脚感较碳板鞋更舒适,没那么硬。但要说跑强度时必须用综训鞋,那就大错特错了!
什么是"跑强度"?懂科学训练的人知道,马拉松主要依靠慢肌纤维和有氧供能,日常训练应避开马拉松配速区间(M区)。强度训练主要涉及两个区间:间歇跑区间(I区)和乳酸阈值区间(T区)。
乳酸阈值训练的误区:对多数跑者,尤其是接触马拉松3-4年的新手来说,乳酸阈值训练几乎无法正确完成。因为他们的有氧水平、混氧水平和乳酸阈值水平差异不大,还没达到能准确把握乳酸阈值的程度。很多时候,他们还没找到乳酸阈值的体感,就已经跑到了间歇跑区间(I区),完全偏离了训练目标。
很多人穿碳板或尼龙板鞋跑强度,以为能达到目标配速。但丹尼尔斯表等训练工具中的配速区间是基于真实能力的,而带推进力的鞋子会让配速失真——通常每公里能提升30秒左右,这足以跨越多个训练区间!
这种情况下:
从运动医学和发力模式来看,日常穿带板跑鞋问题更大:
绝大多数正常体重跑者完全没必要穿顶级缓震鞋。这类鞋子只适合大体重跑者,但说实话,我甚至不建议大体重人群以跑步作为主要运动方式——这本身就有点自相矛盾,大体重跑步受伤风险太高,完全可以选择其他更安全的有氧运动。
薄底竞速鞋完全能满足间歇跑、速度训练等需求。回想一下:当年没有碳板鞋时,马拉松赛道上大家不都穿薄底鞋吗?学生体测、中考体育也都是用这类鞋子。
为什么现在薄底竞速鞋在日常训练中少见了?因为它需要跑者通过大量训练才能稳定输出马拉松配速,而穿碳板鞋只需稍加训练就能达到相似配速。本质上,这是对训练捷径的追求,而非对真实能力的锤炼。
选择适合的训练装备,才能真正提升跑步能力,降低受伤风险。对多数跑者而言,一双薄底竞速鞋,配合科学训练,才是马拉松进步的正确路径。
1
1
1
0
0
0
0
0
0
2
0
0
0
1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