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10.0万获赞138.3万
在四川农村,菜籽油是餐桌上不可或缺的味道。今年冬天油菜花开得早,加上干旱影响,收成面临减产压力。农民们常说“靠天吃饭”,这话一点不假,庄稼种植的每一步都充满挑战。
割菜籽是个力气活,一片地割了3个小时才完成。割下的菜籽需要晾晒几天,直到变得干脆,这样后续脱壳才更容易。四川人常调侃的“三大酷刑”——割麦子、收玉米、打菜籽,其中打菜籽必须在大太阳下进行,高温天气虽然辛苦,却能让菜籽壳更容易脱落。
打菜籽时,农民会用一种传统工具(很多年轻人都叫不上名字),一边敲打一边清理菜籽壳。这个过程最让人烦恼的是菜籽壳接触皮肤后,会导致全身发痒。经过3个多小时的忙碌,90斤菜籽终于脱壳完成。晒菜籽也有讲究,要晒足两个大太阳,这样能显著提高出油率。
晒好的菜籽送到榨油坊,首先进行预处理,去除杂质和坏颗粒;接着烘干炒制,将菜籽温度控制在180度左右,目的是去除水分;然后通过高压机械力压榨出油。榨油后产生的残留物叫“油枯”(也称菜籽饼),含有少量残留油脂,可用于种菜、种果树,有时也能用来抵扣部分榨油工钱(通常榨油费用为4毛钱一斤菜籽)。
压榨出的原油还要经过“脱磷”过滤,让浑浊的油变得清澈,最后通过机器强制冷却,新鲜的菜籽油就可以装桶了。
关键数据:90斤油菜籽最终榨出31斤菜籽油,出油率约为0.35斤/斤,这个结果比预期还要好一些。丰收的喜悦背后,是农民对土地的深厚感情。尽管有人劝老人别再辛苦种地,但他们放不下家里的土地——农民没有退休金,养老缺乏保障,这些土地承载着他们减轻子女负担的朴素愿望。
正如视频中所说:“希望大家看过之后能够珍惜粮食,粒粒皆辛苦。”每一滴菜籽油,都凝聚着农民的汗水与坚持。
0
0
1
2
0
0
0
1
0
0
0
1
1
0
1
0
0
0
0
1
0
0
1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