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95.5万获赞1345.1万
一杯柠檬水,雪王卖4块,地摊卖12块;一盒炒米粉,沙县店卖8块,地摊卖15块;一份提拉米苏,店里卖15块,地摊卖25块——如今的路边摊价格早已不是"平价替代"。晚上下班路过炒饭摊,起步价15元,加蛋加肠后接近20元已成常态;烧烤、炸串、钵钵鸡等品类价格更是"谁买谁知道"的离谱。有网友调侃:"以前没钱吃路边摊,现在没钱吃路边摊",这种消费体验的反转正在全国多个片区上演。
过去摆摊是为生活所迫、养家糊口,如今却成了"买车买房""网红出道"的赛道。部分摊主边摆摊边直播,隔三岔五更新摆摊vlog,甚至喊出"月入过万"的目标。更有传言称"摆摊一天赚的比白领一周还多",有人靠摆摊还清债务、买房买车,有人借摆摊涨粉百万后卖课加盟——这种"摆摊致富"的神话,让不少摊主心态彻底失衡。
失业潮催生"高成本摆摊者" 受市场环境影响,大量前白领、中年打工人、背负房贷车贷的群体涌入地摊经济。他们习惯了高收入水平,若走"物美价廉"路线难以维持收支平衡,便将职场的"差异化""精品化"思维带入摆摊,硬生生把低成本生意做成"限量高定""网红产品",直接推高价格。
政策支持下的"坑位经济" 各地政府为缓解就业压力、活跃市场经济,出台支持地摊经济的政策。但优质摊位资源有限,规范化管理后出现"入驻需缴费"的情况,摊位成本上涨直接转嫁到消费者身上。曾经"人人有坑"的自由摆摊时代结束,"僧多粥少"的格局让价格水涨船高。
认知扭曲:摆摊不再是小生意 最关键的原因在于摊主对摆摊的认知已彻底改变。在部分人眼中,摆摊不再是赚小钱的"笨方法",而是实现财富自由的捷径。当"性价比"让位于"高利润",路边摊失去了"比饭店更实惠"的核心竞争力,甚至出现"拿水坑水洗锅铲""切水果刀修脚皮"等卫生乱象,用品质换利润的短视行为正在透支消费者信任。
地摊经济的本质应是"物美价廉""便民利民"。当路边摊失去平价优势、无视食品安全,最终只会被消费者抛弃。正如网友所言:"杀死地摊的不是别人,正是摊主自己"——这把"价格虚高"的回旋镖,最终扎向的是整个地摊生态的未来。
7078
44
2084
10
1
67
4166
377
45
28
42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