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70
766
570
95
举报
发布时间:2025-11-17 21:36
全部评论
大家都在搜:
左安先生认为徐晋如教授水平怎么样[呲牙]
3天前·浙江

1

分享
回复
赵孟頫是书法的集大成者,他是伟大的书法家。杨慎同志的《临江仙》在同题材的诗词中也是集大成者,这首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同题材无出其右。所以这首词是极其精彩的。个见
3天前·辽宁

21

分享
回复
杨慎的临江仙就是把历代文人用烂的历史套餐拆了重装:长江是现成的,英雄是现成的,隐士是现成的,感慨是现成的,杨慎只做了件事,把这些碎片用大白话串起来,连点自己的血和肉都没加,本质上就是拾人牙慧,文字搬运工。
3天前·江西

6

分享
回复
林逋处士的《梅花诗》中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也是来自前人残句,而能流传千古,自是和靖先生妙笔生花,取法前人古今皆有,而能更上层楼者则寥寥无几
作者赞过
3天前·辽宁

20

分享
回复
现代人写古诗词,有几个能跳出古人已有的窠臼。杨慎又怎么能跳出。词中一句独创,就已经非常难了,何况整首词。不妨你来写一首,看看从中能找出多少古诗词的影子。还有能在前人的基础上,提炼出自己的语言,已经是大家了。唯有自己不能的人,才更愿意吹毛求疵,横加点评。
2天前·山东

12

分享
回复
主播分析细致入微,诵读这首词总有种熟悉感,因为词作者入江湖太深,有点近似当下的书法江湖体,作为三国演义的开篇也不错,那毕竞是演义评书。好比当下网上流行的诗词,都是拼凑而成,毫无新意,更甚者冠以白居易苏轼等前贤之名。
4小时前·江苏

0

分享
回复
...
呵呵,左安先生,你念这么多词句的出处,也不过是显摆学识而已。你现在如果随意写一首诗或一首词,哪一句会没有前人的痕迹?只要没有照抄,运用化句是没有问题的,也是古代词大家的惯用手法
3天前·江西

5

分享
回复
杨慎此作,基本上是江西派的路子,爱袭用前人陈句,缺乏独创性,只能蒙蔽读诗不多的人。清代纳兰性德、黄景仁等,也是如此路数,袁枚讽之为“误把抄书当作诗”。但是,徐晋如的诗词主张,也是与江西派,肌理派一脉相承的,不知为什么徐晋如独不喜欢杨慎这么做。
2天前·湖北

4

分享
回复
后人引前人词句都是正常的,如果独创是不可能的,这就是文化传承,杨慎这首词可以说是自己的身世写照,他曾在庙堂之上后贬之囚徒,看空了人间苍桑,实属妙品。有人不下蛋都特会品蛋的味道。
2天前·安徽

2

分享
回复
老师这么说以后诗词也就绝迹了,好词句都被前人用了,以后怎么写呢,伟人诗中也拟用古句,你怎么看。
6小时前·安徽

1

分享
回复
越是后人,利用前人的成句就越多,唐宋的诗词家们把汉语的美用到了极致,从此以后难有新的佳句出现,明清的文化人把前人的诗句巧妙地揉进自己的作品中,重新组合出新的意境也是一种高超的艺术创作,到了现代就更是普遍了,毛泽东最著名的诗词中无不有前人作品的影子,能说其作品不是一流吗?
2天前·湖北

5

分享
回复
每个人在说的每句话、在做的每件事,都是他曾经读过的每本书、走过的每步路。杨慎的临江仙创造性地转化前人的成果,是文学创作文化创新的正途。以其意象和用词有前人的影子而否定其成就,实为不公。它的博大、空灵、深刻、洒脱,非常人所能及。
2天前·湖南

15

分享
回复
[咖啡]左安先生对诗词颇有研究,至少也是爱好者,他说的都是实际存在的。我觉得凭杨慎本人的学识和水平,写出此等水平的词篇绰绰有余,况有人说“千篇文章一大套,看你会套不会套”。
1天前·甘肃

3

分享
回复
文学诗词,各种艺术,佛学道家,最后追求的都是本源或大道,复古也好创新也好,都是外在形式,仅仅是通往大道的手段而已。创新不是创作新零件,能把现有零件组装成伟大作品,杨慎的临江仙登峰造极。它的情感概括力惯绝古今,居然被不识货的人认为空。中国的文学有这些人误导,可悲。一群没有开悟读死书的人,把堆砌意象,点线面,情感堆砌等这些肤浅至极的东西来当标准。
2天前·重庆

2

分享
回复
推荐当代诗人:李子梨子栗子。他写的词是我看到现当代人写古体诗词最好的诗人,希望听到博主点评。“秋雨三千白箭,春花十万红唇”,“云朵长天似补,雨丝大地如缫”,“繁星天上字,一夜一翻书”。字是古的,意象却是新的,用字之准确,比喻之生动,读来令人激动。
3天前·北京

1

分享
回复
杨慎这首词它总结了历史的往复,感叹人生的渺小,如沧海一栗。挺好!他摘古句化为今用,在古代诗词很常见。这首词好在它有一定的哲学思想,让后人有启示意义。
3天前·广东

5

分享
回复
晏几道临江仙"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全用前人成句,仍为千古一词。宋词所有意向,魏晋唐前人之述备矣,可堪化用而已,否则何如不作诗。按作者意,则后人所著,全为寻章摘句。徐某如教授之流,可发一噱而已。
3天前·山东

18

分享
回复
这首临江仙完全是沾了三国演义的光,很多人是只看过三国演义甚至大部分只看过三国演义电视剧,只听过杨洪基老师的歌,诗词都没有读过几首,然后初读到这首临江仙就被其宏大叙事给唬住了,结果就是对其大吹特吹,直接就将其锐评成千古第一临江仙,千古第一怀古词
作者赞过
3天前·江苏

25

分享
回复
您说的太对了[赞]大多数人有这样一个逻辑:我知道的就必须是好的。
3天前·北京

9

分享
回复
在下认为:不能因为前人写过立意就打折扣呀,同样前人用过的词儿和典故,今人也可以用呀,只要用的好,用的巧妙,全篇读起来朗朗上口,能让人感到意境和产生共鸣,而且并不觉得堆砌和混乱就是好的作品。我来举个例子:天若有情天亦老,这句有多少名人对过,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所对的意境也不同。
2天前·江苏

6

分享
回复
点、线、面,说线上虚空,不敢苟同,我们现代人欣赏,早已跨越时空,何虚之有?说面上有抄袭之嫌,更是过分解读,每个诗人都会借鉴古人文笔,主席的诗词也能溯源,这正是作者学识渊博,修养深厚的佐证。
2天前·浙江

2

分享
回复
左安先生
左安先生

粉丝4.6万获赞33.1万

猜你喜欢

推荐视频

热榜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