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评委:评奖不看论文数量,而是原创性、重要性和影响 #诺贝尔奖 #诺贝尔奖得主 #诺奖 #诺贝尔 #诺奖现场 诺贝尔奖(尤其是自然科学类奖项,如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奖)强调的是科学贡献的原创性、突破性和对人类知识或社会的深远影响,而不是发表论文的多少。以下是一些更具体的说明: 🧠 一、核心评判标准 原创性(Originality) 获奖工作必须是首创的、非重复性的,对某个领域有决定性突破。 重要性(Significance / Impact) 研究结果必须显著改变人们对自然或社会现象的理解,或者带来实质性的社会/技术影响。 可验证性(Verifiability) 成果必须能被科学界独立验证或重复。诺贝尔委员会一般要求研究成果经过数年乃至数十年的验证周期。 📉 二、不计论文数量 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不会根据获奖者发表论文的数量、影响因子、引用次数等指标来排名。 例如: 有的诺贝尔奖得主一生只发表过几篇论文(例如爱因斯坦获得诺奖主要基于1905年的光电效应论文)。 也有得主的关键成果是技术发明或实验工作,论文反而不多。 🧪 三、评选过程 各领域有专门的诺贝尔委员会,由权威科学家组成; 他们根据提名(通常来自诺奖得主、学术机构等)进行严格评审; 重点审查的是**“该人或团队的哪一项工作改变了科学的面貌”**。 🏆 举例说明 爱因斯坦(1921年物理学奖):主要因为光电效应的解释,而不是相对论; 屠呦呦(2015年生理学或医学奖):基于青蒿素的发现,论文数量很少; 约翰·古迪纳夫(2019年化学奖):因为锂电池的核心原理,论文并不算多。 ✅ 总结一句话: 诺贝尔奖重“质”不重量,关键是有没有“改变世界的科学贡献”,而不是发表了多少论文。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2
2025年诺贝尔和平奖的落槌,砸向了加勒比海岸的风暴眼——委内瑞拉反对派领袖玛丽亚·科里娜·马查多,这个被马杜罗政府视为“眼中钉”的女人,终究以“民主斗士”之名站上了世界舞台的聚光灯下。诺奖委员会的颁奖词写得直白:表彰她为推动民主权利、实现和平过渡的不懈斗争,可这短短一行字背后,是十五年政坛沉浮里的刀光剑影。 马查多的“战途”,早在三十年前就埋下伏笔。1992年她创办基金会照料孤儿,那时没人料到这个母亲会成为政坛“逆行者”。2010年踏入国民议会时,她带着锋芒直刺权力核心,四年后因在美洲国家组织痛斥马杜罗政权的人权问题,直接被剥夺议员席位——这场“逐客令”成了她与威权的公开宣战书[]。最富戏剧性的莫过于2023年那场选举:她以90%以上的选票横扫反对派初选,却被最高法院以“未报食品券”为由禁选,如此荒诞的理由,反倒让她成了民众口中的“被沉默者” 2024年的两次“围猎”,更见其处境之险。7月马杜罗在集会上当众宣布逮捕令,11月国家警察包围阿根廷使馆搜捕,只因她被指“策划颠覆行动”。彼时外界都以为她会妥协,可这个58岁的女人却在社交媒体上写下:“枷锁锁不住选票的重量”,这种硬骨头姿态,恰恰成了诺奖青睐的注脚 但这场诺奖闹剧从来不是“正义必胜”的剧本。马查多主张资产私有化、默许外国干涉的立场,早已让她深陷争议——美国的多次接见、与瓜伊多的密切往来,都让“外部代理人”的标签甩不脱。委内瑞拉政府直言这是“政治操弄”,毕竟和平奖的本意是弥合分歧,而非给撕裂的社会再插一刀。 如今马查多的名字与诺贝尔奖杯绑定,加拉加斯的街头却依旧分裂:有人举着她的肖像欢呼“希望来了”,有人怒斥“诺奖成了干涉工具”。这场颁奖究竟是民主的胜利,还是地缘博弈的棋子?或许正如马查多自己所说:“和平从不是奖杯上的铭文,而是打破沉默的勇气”——只是这勇气的代价,还得委内瑞拉人自己买单。#诺贝尔 #诺贝尔和平奖 #委内瑞拉 #马查多#特朗普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93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88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1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7万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