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6
常家村位于岐山县城东南,距离县城十五公里,这里的寂静与繁华只是隔了一条河一座原。凤鸣岐山,人杰地灵,这里许多年却似乎都是一个模样。花开了叶落,庄稼割了又长,就像时常里会见到的这些老人一样,一年四季都穿着黑色或者白色的对襟衣服,拄着拐杖背着手,不是在村外的地里转悠,就是三三两两聚在一起抽烟说话。 常家村村子小,只有一条街道两排房子,街道长不过一二百米,形状弯得像极了村里人用的称勾,到了最细微末梢处,却还有着两户马姓人家。平时里大家也不怎么来往,就是见面,村里人也是很轻视地仰头过去。村里人把村口叫城门口,简化为城门。每逢有人问你昨去哪呢?以前村里有城壕有城墙时,出入四面八方的城门就设在这里。所以四面八方的人就把路踩得光滑可鉴,在太阳照射下像面镜子。 村里的城壕,深、险、高、严,为防长毛子防土匪。在那个时代里,让每个人在月黑风高的夜晚坦然睡觉。据说周边有几个村庄都遭过袭击。消息传到常家村后,大家都会格外重视,除了不停地检查出入的城门外,有事没事就往墙脚下垫土。小心驶得万年船,巴掌大的村子总算避过了所有的担忧。解放后,真正无忧了,城壕也失去了保障的功能和作用。 村庄是小社会,吃喝拉撤生死等事让大家习以为常。谁家里过事,原则上是每家都要来人,如果有事都可以理解,但要是谁家没来人,等到下次对方有事时也会选择不去。村虽小,但上辈人留下的习俗都传承着。或许是岐山是周朝的发源地,大家就更重视这些生活中的细节。平时谁家有好吃的,肯定要给隔壁或关系好的人家送些,谁家有亲戚从外边来,都会闻讯赶过去,聊天拉家常,邻里乡亲其乐融融。 村里有口井,据说深三十多丈,水清洌甘甜,冬天散着热气,入肚不凉;至夏天湿气逼人,滋润身体。 城门口有茶树,可乘凉避风雨。树下有石碾盘,既可以碾辣椒、豆类等作物,又能在上面喝茶聊天。常常会有人还在地里劳动,嘴上就相约晚上喝过汤后去城门的茶树下谝闲传。树不远处有涝池。不大。雨季时水就会饱满起来,旱季雨水不丰沛时就像个吃不饱的孩子,常常可以看见干裂的池底 。 对于茶树,有人说是过路人带来的,有人说是常家先祖种植的,各样猜测就和老人们说的古今,有着不同的趣味。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
《回乡偶书》唐-贺知章儿歌+朗诵ai动画小学生必背古诗词六年级上册意境中学古诗词趣味唐诗三百首译文赏析注释 原文: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译文: 年少时离乡老年才归家,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家乡的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他们笑着询问我:你是从哪里来的呀?  注释: 偶书:随便写的诗。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老大:年纪大了。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乡音:家乡的口音。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 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一作“面毛”。衰:减少,疏落。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 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赏析: 这首诗是《回乡偶书二首》中第一首。此诗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抒写诗人久客伤老之情的同时,也道出其久别回乡的亲切感。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次句以“鬓毛衰”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的发问作好铺垫;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多少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 #每日分享 #原创视频 #每天跟我涨知识 #正能量 #每日更新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72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12
00:00 / 00: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