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大学校园,新生们收到的第一份“数字礼包”往往是一长串App清单:选课、签到、看课、交作业、课程讨论……每门课都可能指向一个不同的软件。学生的手机屏幕,成了教育软件的“展览馆”。这种“一门课一个App”的乱象,看似是教育数字化,实则是缺乏管理的“数字负担”,正悄然侵蚀着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效率。 首先,碎片化的App管理割裂了学习过程,增加了认知负荷。 学习的核心在于专注。但当学生需要不断在多个App、账号和界面间切换时——在A平台看课,B平台交作业,C平台考试——他们的注意力被严重分散。宝贵的精力浪费在了记忆操作流程和密码上,而非知识本身。这就像进入一座图书馆,每一本书却都被锁在独立的房间里,找钥匙的过程比阅读更令人疲惫。 其次,它制造了新的不平等和潜在门槛。 并非所有学生都拥有高性能手机和无限流量。过多的App会快速吞噬手机存储与内存,导致设备卡顿,甚至产生额外费用。这种数字鸿沟,为经济条件一般的学生设置了无形障碍,与教育公平的初衷背道而驰。 再者,信息孤岛加剧了管理难度和焦虑感。 重要通知散落在十多个App中,学生必须每日“打卡”式检查,生怕漏掉任何作业或考试通知。本应清晰的教学信息变得支离破碎,极大地增加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和管理成本。 究其根源,这一乱象源于学校管理的“懒政”与商业利益的驱动。 学校和院系在引入数字工具时,常常缺乏顶层设计,允许各部门甚至教师各自为政,根据个人偏好选择软件。同时,教育科技公司激烈竞逐高校市场,通过免费合作等方式涌入校园,最终将整合与适应的成本完全转嫁给了学生。 我们呼吁:工具应为学习服务,而非主宰学习。 我们并非拒绝数字化,而是追求 “整合”与“简化”。 1. 学校应建立统一平台:打造或指定一个核心的学习管理系统,集成课程、作业、通知、成绩等核心功能。 2. 教师应审慎选择工具:在引入新App前,评估其必要性,优先考虑与主平台兼容的方案。 大学是知识的殿堂,不应让学生在App的海洋中挣扎。是时候对这场“App军备竞赛”喊停了,让技术真正回归服务学习的本位,为学生创造一个高效、友好且公平的数字学习环境。#投稿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1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