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1】高盛企业研报:2025 年 11 月 8 日,高盛企业研报发布《小鹏 AI 日四大野心全解读》。该研报基于2025 年 11 月 5 日举办的小鹏 AI 科技日活动内容,重点分析了小鹏汽车在智能驾驶、Robotaxi 量产、人形机器人工业化及低空出行领域的战略布局与技术进展。豆哥深度解读: 一、 智能驾驶架构升级 小鹏第二代 VLA 架构实现 “去文本化”,直接将视觉信号映射为驾驶动作,减少信息损耗并提升响应速度。搭载自研图灵 AI 芯片(算力 2250 TOPS),计划 2026 年一季度向 G6/G9 等车型全量推送。云端训练集群达 3 万卡,模型参数量 721B,目标实现每 5 天一次全链路迭代。 二、 Robotaxi 量产与商业化 小鹏2026 年推出三款 RoboTaxi 车型,搭载 4 颗图灵 AI 芯片(总算力 3000 TOPS),采用双冗余硬件架构确保安全。与高德地图达成合作,用户可通过高德打车呼叫小鹏 RoboTaxi,2026 年下半年在广州试运营。RoboTaxi 与 C 端车型基于同平台开发,共享智能驾驶技术与供应链。 三、人形机器人工业化量产 小鹏IRON 机器人搭载 VLT+VLA+VLM 三大模型,具备 22 个自由度的灵巧手和全固态电池。优先布局导览、导购、导巡等场景,2026 年底实现规模化量产。通过供应链优化和硬件复用,降低量产成本。 四、低空出行领域布局 小鹏全倾转混电飞行汽车 A868 进入飞行验证阶段,航程 500km,最高航速 360 公里 / 小时。陆地航母飞行器已试产下线,2026 年实现商业化运营。与广东省低空客运试点政策深度绑定,推动低空出行生态建设。 五、战略核心 小鹏正从传统汽车制造商转型为 “集成智能公司”,通过 AI 大模型与硬件生态的深度融合,构建覆盖出行、服务、机器人等领域的物理 AI 生态系统。高盛研报指出,这些布局将推动小鹏在 2026 年进入技术商业化落地的关键阶段,但短期内仍需承担高额研发投入与量产风险。#高盛#小鹏#小鹏机器人#研报#人工智能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20251109】高盛研报: 2025年11月7日,高盛研报之国内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实地考察纪要,源哥深度解读。 国内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呈现“提前乐观”态势。尽管尚未有大规模商业化订单,但核心供应商已积极布局产能与技术,为未来爆发提前准备。高盛调研三花、拓普、双环、敏实、均胜、兆威、荣泰、双林等九家企业发现,普遍对长期前景高度看好,规划年产能达10万至100万台机器人当量,远超2035年全球138万台的预测。实际产能将根据客户订单逐步释放,短期过剩风险可控。 产业链正从单一零部件向集成化模块转型,覆盖执行器、传感器、结构件及关键子系统。多家具备汽车制造经验的企业快速切入:拓普集团布局墨西哥、美国和泰国,建设全球化生产基地;敏实集团依托精密成型与材料技术,拓展机器人头部、电子皮肤及结构件,目标2030年相关收入达50亿元;均胜电子聚焦头部总成,提升单机价值;三花智控集中发展执行器业务,并在泰国预留土地用于未来组装。 为贴近终端市场并应对地缘挑战,产能加速出海。荣泰健康计划将长期产能从上海和越南逐步转移至泰国,强化服务北美客户能力;双林股份在泰国已有汽车部件产能,计划2023年底前将行星滚柱丝杠年产能提升至30万件,支撑人形机器人关节。 在无明确订单背景下,竞争聚焦技术突破与量产准备。双环传动正开发新型非RV、非谐波、非行星结构减速器,部分性能有望超越现有方案,预计2026年量产。荣泰专注微型行星滚柱丝杠,强调一致性与耐久性;双林已掌握灵巧手专用丝杠制造能力,并通过收购设备厂商实现自主加工;拓普及敏实推动结构件轻量化。兆威机电突破灵巧手寿命瓶颈,第二代产品运行超一年,标准化后有望大幅降本。 目前,多家企业已与特斯拉Optimus、AgiBot、小米、小鹏等完成送样,但尚未获大规模量产订单。业内普遍预期,量产拐点将在2026年下半年到来。 均胜电子预计,量产后毛利率可达25%-30%,净利率约5%-10%,接近成熟汽车电子水平。高盛指出,两大关键信号将决定行业拐点:一是特斯拉Optimus Gen 3于2026年2-3月发布;二是2025年底至2026年初主要厂商公布的2026年订单目标。国内供应链已具备清晰技术路径与全球产能布局,正静待市场启动,全球产能竞赛或将全面开启。#人形机器人 #特斯拉机器人 #小米机器人 #小鹏机器人跳舞 #三花智控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06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397
【20251109】高盛:2025 年 11 月 7 日高盛研报显示,国内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呈现 “提前乐观” 态势,核心供应商积极布局产能与技术,规划年产能远超 2035 年全球预测。 产业链正从单一零部件向集成化模块转型,企业竞争聚焦技术突破与量产准备,尚未获大规模量产订单,预计 2026 年下半年迎来量产拐点。 一、 产能布局与技术突破 核心供应商规划年产能达 10 万至 100 万台机器人当量,远超 2035 年全球 138 万台的预测。 双环传动开发新型减速器,部分性能有望超越现有方案,预计 2026 年量产。 兆威机电突破灵巧手寿命瓶颈,第二代产品运行超一年,标准化后有望大幅降本。 二、产业链转型与全球化 供应链从单一零部件向集成化模块转型,覆盖执行器、传感器、结构件及关键子系统。 拓普集团布局墨西哥、美国和泰国,建设全球化生产基地。 敏实集团依托精密成型与材料技术,拓展机器人头部、电子皮肤及结构件,目标 2030 年相关收入达 50 亿元。 三、 产能出海与市场竞争 荣泰健康计划将长期产能从上海和越南逐步转移至泰国,强化服务北美客户能力。 双林股份在泰国已有汽车部件产能,计划 2023 年底前将行星滚柱丝杠年产能提升至 30 万件,支撑人形机器人关节。 企业竞争聚焦技术突破与量产准备,尚未获大规模量产订单。 四、盈利预期与行业拐点 均胜电子预计量产后毛利率可达百分之25至百分至30,净利率约百分之5至百分之10,接近成熟汽车电子水平。 高盛指出,特斯拉 Optimus Gen 3 于 2026 年 2至3 月发布,以及 2025 年底至 2026 年初主要厂商公布的 2026 年订单目标,将决定行业量产拐点。 五、总结 国内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已具备清晰技术路径与全球产能布局,正静待市场启动。未来,全球产能竞赛或将全面开启。#高盛#机器人#人形机器人#高盛研报#人工智能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1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