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0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0
话说江南水乡有个青竹镇,镇上住着个叫周砚的老画师。这周师傅画了半辈子画,最拿手的就是画龙——笔锋一转能画出腾云驾雾的气势,墨色一泼能显出鳞爪飞扬的神采。每逢端午时节,镇上赛龙舟的船头都要请他画龙点睛。 这年腊月,镇上的李员外重金请周师傅画幅《双龙戏珠》贺寿。周师傅闭关三日,画得两条蛟龙盘柱而上:一条金龙昂首吐焰,一条银龙摆尾生风,中间宝珠光华流转。众人见了无不喝彩,偏有个穿绸褂的年轻后生挤到跟前:"周老,这龙爪画五趾可是帝王规制,咱们平民用了怕是不妥?" 周师傅捋须笑道:"后生有所不知,咱们民间画龙向来'三趾为蛟,五趾为螭',老夫画的正是螭龙。"那后生却掏出本《绘事琐言》:"您看这书里说,五爪龙得配祥云纹......"说着竟夺过画笔,在龙爪旁添了几朵云纹。 笔尖刚落,画上的银龙突然眼珠一转。只听"刺啦"一声,那龙尾扫过砚台,墨汁泼了后生满脸。再看画纸时,银龙竟少了一截尾巴——原来龙尾沾了多余墨迹,反倒把画好的部分晕花了。 李员外忙打圆场:"周师傅的画自有章法,这云纹..."话音未落,周师傅已提笔在空白处勾出几道水波:"龙遇水则灵,何必非拘泥云纹?"笔锋过处,那银龙断尾处竟化作浪花,两条龙一上一下首尾相衔,倒比原先更显活泛。 后来这画被称作《螭龙弄潮》,成了青竹镇一绝。那后生拜周师傅为师,第一课学的便是"画活物要随性,添一笔不如减一笔"。每逢梅雨季,总见师徒俩在檐下观雨,周师傅的声音混着雨声传来:"瞧这雨线像不像龙须?记住喽,留白处自有真龙。"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上热门话题 话说江南水乡有个青竹镇,镇上住着个叫周砚的老画师。这周师傅画了半辈子画,最拿手的就是画龙——笔锋一转能画出腾云驾雾的气势,墨色一泼能显出鳞爪飞扬的神采。每逢端午时节,镇上赛龙舟的船头都要请他画龙点睛。 这年腊月,镇上的李员外重金请周师傅画幅《双龙戏珠》贺寿。周师傅闭关三日,画得两条蛟龙盘柱而上:一条金龙昂首吐焰,一条银龙摆尾生风,中间宝珠光华流转。众人见了无不喝彩,偏有个穿绸褂的年轻后生挤到跟前:"周老,这龙爪画五趾可是帝王规制,咱们平民用了怕是不妥?" 周师傅捋须笑道:"后生有所不知,咱们民间画龙向来'三趾为蛟,五趾为螭',老夫画的正是螭龙。"那后生却掏出本《绘事琐言》:"您看这书里说,五爪龙得配祥云纹......"说着竟夺过画笔,在龙爪旁添了几朵云纹。 笔尖刚落,画上的银龙突然眼珠一转。只听"刺啦"一声,那龙尾扫过砚台,墨汁泼了后生满脸。再看画纸时,银龙竟少了一截尾巴——原来龙尾沾了多余墨迹,反倒把画好的部分晕花了。 李员外忙打圆场:"周师傅的画自有章法,这云纹..."话音未落,周师傅已提笔在空白处勾出几道水波:"龙遇水则灵,何必非拘泥云纹?"笔锋过处,那银龙断尾处竟化作浪花,两条龙一上一下首尾相衔,倒比原先更显活泛。 后来这画被称作《螭龙弄潮》,成了青竹镇一绝。那后生拜周师傅为师,第一课学的便是"画活物要随性,添一笔不如减一笔"。每逢梅雨季,总见师徒俩在檐下观雨,周师傅的声音混着雨声传来:"瞧这雨线像不像龙须?记住喽,留白处自有真龙。"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烟雨杏花江南》 江南是一种时光无法磨灭的诗意,一种藏在心灵角落的柔情,是长期缠绕在思念之中的情结。我很有兴趣地查阅了“杏花春雨江南”的出处,它最早出现在元代诗人虞集《风入松 寄柯敬仲》,画家柯敬仲要回江南,虞集写词相送:“报道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词翰兼美,一时争相传刻,流传遍海内。 特别是精彩处“杏花春雨江南”,入画入书或入印,还被人织成锦帕,为时所贵。由此可见,这句词曾引发了无数人的共鸣。 最喜爱江南的春雨,三月、四月间的雨明媚而温润。那雨分明是可以滋润到人心田里去的。是谁在夜里吹起了竹笛?那声儿怎是如此的缠绵,还杂糅了些欣喜的味道。是感激春天的翩跹而至还是希望这悠扬可以在夜色里滑过青绿的池塘,穿过广袤的原野传到那思念的人儿身旁把春天的情怀诉说?笛韵声声里,悄然有春雨自天幕垂来,丝丝的,绵绵的,随着湿润的清风扭动着轻盈的身姿,在夜色里依然可以让袅娜明晰起来。这难道是天庭的精灵在凡间妩媚啊。这是什么雨?所谓吹面不寒杨柳风,这一定就是那沾衣不湿的杏花雨了。我分明已闻到了那熟识的香味了,你没感觉到这份亲切么? 纷纷扬扬,缠缠绵绵的春雨哟,下吧,尽情地下吧。让整个江笼罩在你温润的怀里,染湿连绵的山峦,抚摩一江的春水还有那晚归的帆影…… 一夜醒来,走在巷口,不知那飘来的花瓣已拍湿在地,有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意境。不知昨夜,飘落花几何?雨巷深深,花落谁家…… 风中似乎还缠绕着梦中的清香,梦中有女子,江南女子,典雅的蓝旗袍,嫣然一笑,离去,离去……不知是人醉在梦中,还是梦醉在景中…… 哦,江南,江南……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38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霜雪误梅期 沈清辞第一次遇见苏晚,是在江南落雪的冬夜。 他是游学归来的画师,三十七岁,指尖总沾着松烟墨的清冽;她是守着一间老书铺的绣娘,三十五岁,袖口常缠着陆离的丝线。那晚雪下得急,他避雪闯进书铺,她正就着暖灯绣一枝寒梅,银针起落间,梅瓣上的雪粒仿佛要从绢帛上滚落。 “先生可要热茶?”她抬头时,鬓边碎发沾着雪星,笑起来眼角有浅浅的纹,却亮得像檐角未融的冰棱。 他点头,目光落在她绣绷上——梅枝旁绣了半阙词,“相见时难别亦难”,笔迹清隽。“姑娘也爱李商隐?” 她指尖一顿,眼底闪过一丝讶异,随即漾开笑意:“不过闲来涂鸦,倒被先生见笑了。” 那夜他们聊到雪停,从诗词聊到书画,从塞北的风聊到江南的雨。他说她绣的梅有风骨,像她藏在温婉里的倔强;她说他画的山有灵气,如他藏在沉静下的细腻。临走时,他在宣纸上画了一枝雪梅,题字“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她赠他一方绣帕,帕角绣着小小的“晚”字,针脚里裹着暖意。 往后的日子,他常来书铺。她绣活时,他便在一旁作画,偶尔递上一杯温茶,或是提醒她“线太紧了,梅枝该柔些”;他画累了,她便念诗给他听,或是嗔怪他“墨太浓了,雪色该淡些”。他们从不用多说,他刚停笔,她便递上干净的绒布;她刚蹙眉,他便懂她是被针扎了手。 苏晚的书铺后园种着一株老梅,开春时繁花满枝。他说要为她画一幅《满园春雪梅》,她笑着应允,说要绣一幅《清川映墨山》回赠。他们约定,等梅花开得最盛时,就一起去游西湖,看苏堤春晓,听柳浪闻莺。 可梅枝刚缀满花苞,沈清辞接到了家书——北方老父病重,催他即刻返乡。 他连夜赶去书铺,她正坐在灯下,为他缝补磨破的袖口。“要走?”她声音很轻,指尖却微微发颤,倔强地不肯抬头。 “最多三月,我一定回来。”他握住她的手,她的手冰凉,针脚刺进了他的掌心,却不觉得疼,“等我,回来一起看梅。” 她终究没抬头,只是将缝好的衣衫递给他,还有那方未绣完的《清川映墨山》,“路上小心,我等你。” 他走后,苏晚日日照料那株老梅,日日绣着那幅未竟的绣品。可三月期满,他没来;梅花开尽,他仍没来。她性子倔,不肯信流言,只守着书铺,守着那句承诺,绣品上的山川越来越清晰,却总在落款处留白。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6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