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塑料积聚导致肠道微生物群失衡及屏障功能受损 2025年6月10日,中国台湾学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发表了题为“Polystyrene nanoplastics disrupt the intestinal microenvironment by altering bacteria-host interactions through extracellular vesicle-delivered microRNA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聚苯乙烯纳米塑料通过细胞外囊泡递送的microRNA改变细菌与宿主的相互作用,进而破坏肠道完整性的机制。 该研究深入揭示了聚苯乙烯纳米塑料对肠道微环境的破坏机制。纳米塑料凭借其纳米级尺寸,能够在小鼠肠道中积聚,并通过改变特定microRNA的表达,对与肠道屏障完整性相关的蛋白质表达产生损害,进而增加肠道通透性。这一过程不仅破坏了肠道的物理屏障,还通过改变杯状细胞来源的细胞外囊泡中microRNA的水平,进一步干扰了肠道屏障的正常功能。同时,纳米塑料还导致了肠道微生物群的失衡,特别是增加了与胃肠道功能障碍有关的瘤胃菌丰度,这可能会引发一系列肠道健康问题。此外,毛螺菌科细菌内化纳米颗粒后,其细胞外囊泡可抑制MUC-13的表达,进一步加剧了肠道屏障的破坏。这些发现表明,纳米颗粒会损害肠道完整性,并间接改变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可能会引发不良健康后果。然而,目前的研究主要基于小鼠模型,纳米塑料积累对人类的具体影响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万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950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外泌体实验结果解读指南 | 数据深度剖析 外泌体提取和鉴定是一种实验技术,用于从生物样本中分离和分析外泌体。 外泌体是细胞释放的小型囊泡,携带有脂质、#蛋白质 、核酸等生物分子。 提取过程通过特定处理步骤将外泌体从样本中纯化出来,而鉴定过程则利用多种方法对外泌体进行分析,包括形态学观察和分子分析。 此次视频解读聚焦外泌体实验结果。 先看外泌体电镜检测图分析。电镜图像犹如外泌体的微观写真,从图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外泌体的形态特征,如经典的杯状或球状结构,其边缘的清晰度、内部的致密程度等细节,都能为外泌体的纯度与完整性提供重要线索。 NTA 检测结果分析也是关键环节。通过 #NTA 技术,我们能获取外泌体的粒径浓度信息。分析粒径分布曲线,了解外泌体的粒径大小范围是否符合预期,是否存在杂质颗粒干扰。浓度数据则有助于评估样本中外泌体的含量,对于后续研究外泌体的功能与作用机制意义重大。 在粒径大小分析方面,精确的粒径数据不仅反映外泌体的物理特性,还与它的来源#细胞 、生理状态等密切相关。不同细胞来源的外泌体粒径可能存在差异,而在问题状态下,外泌体的粒径也可能发生变化,这些都是研究的重要切入点。 小金将对外泌体实验结果的各个方面进行详细解读,让你深入理解实验数据背后的奥秘,为#外泌体 相关研究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与知识储备。 快来开启这场知识探索之旅吧! #抖音知识年终大赏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5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