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系列 ---每周阅读一本书(第146集) 司马光著《资治通鉴》 第五十四篇:不择手段---残暴无情种祸根,贪利忘义终自毙。 《资治通鉴》记载了一些“不择手段”的历史事例。其中“吴起杀妻求将”最为残暴无情,“商鞅变法酷刑”最为刻薄无义。《资治通鉴·周纪》记载,吴起“杀其妻以明不之楚”。为获取鲁国信任,竟以发妻性命为政治筹码。此举虽令吴起暂得将位,但终因德行有亏而难容于诸侯。《资治通鉴·秦纪》记载,秦国商鞅为达强国目的而强势推行变法。并不惜采取“刑公子虔,黥公孙贾”等极端手段,最终自己作法自毙,遭车裂之祸。吴起是“残暴薄德”的代表,商鞅是“刻薄寡恩”的典型。两人一个无情,一个无义。均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吴起是一位顶级的军事家、政治改革家,拥有十分卓越的才能。在魏国,他创建了所向披靡的“魏武卒”,镇守西河,使“秦兵不敢东向”。在楚国,他推行“吴起变法”,富国强兵,成效显著。但他将妻子视为实现政治野心的工具,彻底践踏了最基本的人伦底线。司马光认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他将人分为四类:圣人(德才兼备)、君子(德胜才)、小人(才胜德)、愚人(才德兼亡)。吴起因为杀妻求将和母丧不归这两件违背人伦的行为,被归为小人类别。司马光又说: “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意思是:小人的智慧足以实现他的奸计,勇力足以施展他的暴行,这就像是给老虎插上了翅膀,他们造成的危害难道还不大吗?在现在社会上有些人为了功名利禄,可以无所不用其极。这类人才能越大或地位越高,他对社会和国家危害也越大。 商鞅坚信“疑行无名,疑事无功”,为求速效而弃仁义。司马光评其“徒恃苛法”,是对他功利至上思想的批判。司马光认为:“信义者,人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强调治国根基在民心,而民心需以德义凝聚,非纯靠严刑峻法驱动。商鞅推行“步过六尺者有罚,弃灰于道者被刑”的严刑峻法,是弃仁义德治,犹如“弃大宝而守瓦砾”。短期能使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但急于求利而忘义,舍本逐末,最后秦朝因“仁义不施”而很快失去天下。 吴起事例说的是为人之本要德才兼备。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是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也是选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3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7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10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49
00:00 / 00: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