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万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92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8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67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50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50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00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36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3
📖国学经典(经部)📜《诗经》(国风·秦风-蒹葭)🎶 🌿水墨仙踪|白露里的千年蒹葭,藏着多少未说出口的心事?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三千年前,《诗经》里的这抹秋色,至今仍在心间摇曳。芦苇与晨露交织,勾勒出一幅流动的水墨画——追寻,从未抵达;美,正在距离之中。 三章叠咏,仅换数字,却如墨色由浓转淡,暗藏时间流转与执念轮回。“伊人”始终“宛在水中央”,可望而不可即。清代王士祯称其“意境空濛,如海市蜃楼”,这正是东方美学的极致:留白处,最动人心魄。 水是阻隔,也是希望。“溯洄从之,道阻且长”,逆流是挣扎,顺流却似幻境,恰如人生求索。《道德经》云“上善若水”,柔中带刚,进退皆道。 《蒹葭》出自尚武的秦地,却流淌着“铁血中的柔情”。考古发现,陇南战国羌人墓中曾出土芦苇制的羌笛,与“溯洄从之”的水畔身影悄然呼应。芦苇,是生计,也是思念的载体。 🌱你不知道的蒹葭真相: “蒹”为荻(茎实心),“葭”为芦苇(茎中空),清代《植物名实图考》早有区分。 芦苇全身是宝:嫩芽可食、茎编席、根入药、花絮填枕。 “白露为霜”点明仲秋时节,古人以物候暗喻情感的凝结。 🎵从琼瑶《在水一方》到2025“中拉国际诗会”,拉美诗人以“芦苇”对话《蒹葭》,“爱情太短,遗忘太长”与“道阻且长”隔空共鸣——追寻,是人类共通的诗性语言。 🌾让蒹葭走进生活: 家庭:中秋用芦苇插瓶,题一句“宛在水中央”。 学校:语文课画水墨,生物课探湿地。 职场:以“溯洄从之”喻攻坚,传递“行则将至”的韧性。 ⚠️但请别让“在水一方”沦为广告词,别把芦苇荡变成打卡背景板。真正的美,在于未说尽的余韵。 ✨人生启示: 接受缺憾,敬畏自然,活在当下。 白露会干,霜会化,但那株蒹葭,永远在心上摇曳。 💬你的“伊人”在何方? 是未完成的梦想,还是藏在心底的光? 👇评论区,留下你的“蒹葭故事”吧。 #诗经 #蒹葭 #国风美学 #文化传承 #白露节气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