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条视频火了🔥,评论区,大家问得最多的问题是: “北交、北邮的博士夫妻回衡水,会不会后悔?” 说实话,我们俩,是真正的寒门博士。 出身农村,父母都不是正式员工,没有退休金, 能一路读到博士,靠的是一点一滴的坚持。 毕业后,我们选择了回衡水, 有人不理解,说我们“傻,太保守,一定会后悔”。 可我们知道, 在外面读书的那几年, 父母总是报喜不报忧, 明明身体不舒服, 也只会在电话那头笑着说“挺好的”。 现在留在他们身边, 每天都能吃到爸妈做的饭, 看到熟悉又安心的笑脸, 不再隔着信号去关心彼此。 这就是最踏实的幸福。 来衡水高校任职两三年, 学校的待遇让我们很快在衡水安了家, 有了自己的小窝,也有了归属感。 去年夏天,我们迎来了麦兜宝宝, 他聪明可爱,健康阳光,爱笑, 让我们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 什么叫“圆满”。 科研平台也许比不上名校, 没有豪华的实验室, 但我们有一台服务器, 也能闯出一片天。 在这里照样能发表论文, 也拿到了心心念念的省基金。 也许科研道路会受到限制, 但我们一直觉得事在人为。 在这里,我们交到了很多要好的朋友, 有时一起唱歌、吃饭、有时一起出去旅游, 那些平凡的小日子, 比任何繁华都要珍贵。 在这里每天能和爱的人一起, 逛超市、做饭、骑车、打球、 跑步、看日出、追夕阳、健身、搞科研 这才是生活该有的样子。 在课堂上, 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和经验, 一点点教给学生, 看着他们从懵懂到自信, 看到他们成长、闪光 那一刻,所有的选择都有了意义。 更何况,这里还有全国闻名的衡水中学, 孩子未来的教育,我们一点也不担心。 所以,如果你问我们: “博士夫妇回衡水,会不会后悔?” 我们想说 一点也不。 因为在衡水, 我们有家、有事业、有朋友, 有孩子的笑声,有父母的晚饭, 有柴米油盐的日常, 也有追梦路上的热血。 更拥有了,被爱和被需要的每一天。#博士 #衡水 #回家 #vlog十亿流量扶持计划 #后悔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95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小镇男孩且双非玩命上哥大的申请强度 刚从哥大传媒硕士毕业,一个小镇出身、双非汉语言文学的普通崽来掏心窝子聊聊,我是怎么 “玩命” 把哥大 offer 揣兜里的~希望给咱双非想冲藤校的兄弟们一点实在参考。 我打小在十八线小镇长大,本科双非,学的汉语言文学,在旁人眼里,申哥大传媒那纯属 “蚍蜉撼大树”。大一分均分才 80,托福入门都摸不着北,传媒相关经历为零,说要申哥大,我自己都觉得是在演科幻片。 但咱普通人想上哥大,不玩命真没活路。从决定申请到敲开哥大校门,我把 “拼命” 俩字刻进了 DNA。均分从 80 硬刚到 86,别人在宿舍打游戏时,我在图书馆啃专业书、改论文,就为了让成绩单能有点 “竞争力”。托福更是熬到灵魂出窍,从懵懂小白到 110,每天雷打不动背 200 个单词,听力听到幻听,口语练到嘴麻,写作改到怀疑人生,恨不得把托福真题嚼碎了消化。 咱汉语言的,想申传媒是真 “跨山跨海”。我疯了似的攒传媒经历,从校园广播站做到校外传媒公司实习,还厚着脸皮缠教授做跨文化传播课题,熬夜写报告改方案,就为了在文书里把 “汉语言 + 传媒” 的逻辑圆明白。文书改了二十多稿,把汉语言的文本分析能力和传媒的传播洞察硬绑在一起,每改一版都像蜕层皮,就怕招生官觉得我是 “跨界碰瓷”。 时间线卡得比高考还紧,大二寒假启动,大三下冲刺选校、文书、托福,大四上疯赶申请,那阵子每天睡 3 小时是常态,体重从 135 掉到 110,同学都问我是不是偷偷报了减肥训练营。 听我一句,选校得 “冲保结合”,哥大、南加冲上限,波士顿、纽约大保底线,咱双非别死磕,得玩策略。托福这关,听力口语是哥大 “心头好”,必须往死里练,每天固定时段刷题,别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文书!文书!文书!重要的事说三遍!汉语言的咱就挖专业优势,比如文本解读、文化叙事能力,往传媒的 “传播逻辑、受众分析” 上靠,让招生官觉得你这背景 “独特又能打”。自己写就研究哥大传媒的课程偏好,找机构就盯文书老师的 “原创度” 和 “修改次数”,不然钱白花! 至于 DIY 还是中介,你要是能自己扛住选校、催推荐信、赶 DDL 的压力,且能把传媒背景 “硬凑” 得有模有样,那 DIY 省点钱。要是想省心,就找那种能 “全包圆” 的(选校、改文书、盯截止日,你只负责提交),不然咱双非很容易在申请细节上栽跟头。 #哥伦比亚大学 #传媒硕士 #出国留学 #哥大 #纽约留学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2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实现首选目标|高校教师开启香港大学访问学者征程 #实现首选目标 #高校教师 #香港大学访问学者 7年前,还是博士生的J老师就和我们建立了联系,尽管他现已在国内高校就职,但仍未放弃出国(境)深造的愿望,并提出:自费访学,指定香港,优先选择香港大学。最终我们没有辜负其信任,为其获得香港大学法学院的邀请函,并促其成行。 J老师背景: 申请类型: 自费访问学者 工作背景: 普通本科院校教师 教育背景: 博士 研究方向: 法学 学术背景: 文章3篇,课题项目若干 申请难点:指定香港(首选香港大学) 接收学校: 香港大学 申请过程: 7年前,J老师就和我们建立了联系。当时他还是一名博士生,主要咨询联合培养博士生相关问题。当时我们的咨询老师热情为其做了详细解释,包括国家留学基金委(CSC)的公派政策,语言要求等,后其考虑到自己的英语成绩不太理想,且出国联培需要延期毕业,于是放弃了出国申请,选择如期毕业先在国内就业。 兜兜转转七年过去了,J老师已在国内某高校任职,但一直未放弃出国(境)深造的想法,于是又找到我们。这次他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自费访学,指定香港,优先选择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及香港城市大学。 面对J老师的这份信任,我们很感动,也坚定了为其实现愿望的决心。于是利用资源及优势,先从排名首位的香港大学法学院着手。申请进展迅速,仅仅一周就得到了港大某位知名教授的热情答复。该教授除了担任教学工作,还是负责内地事务的法学院领导,其研究方向与J老师高度契合,经过数次详细沟通,最终对方发来了邀请函。 目前,J老师已经赴香港大学报到,多年的夙愿得以实现。我们也很欣慰,终于没有辜负J老师对我们的信任!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6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2
剑桥大学向翁帆 发出了邀请函! 根据最新消息,剑桥大学丘吉尔学院已向翁帆发出访问学者邀请,期限为两年,并提供全额资助。翁帆已接受邀请,计划于明年前往英国,继续她在西方建筑史与近现代建筑理论领域的研究。此次访问将涉及杨振宁相关原始档案的研究,并计划开设系列讲座。 很多人一提到翁帆,脑子先蹦出来的还是“杨振宁遗孀”这个标签,却忘了她早就是靠自己实力站稳学术圈的研究者。能拿到剑桥丘吉尔学院的全额资助邀请,可不是靠光环加持。 这所走出过三十多位诺奖得主的学院,向来以学术严谨著称,既偏重理工也珍视人文,邀请标准从来只看学术硬实力。翁帆从清华建筑系博士毕业,研究的约翰·索恩建筑理论填补了国内空白,发表的7篇核心论文里3篇被国际权威收录,连剑桥教授都在专著中引用过她的成果。 她的学术之路藏着太多实打实的积累。早年深耕语言学,让她能精准翻译16世纪建筑经典《塞利奥论建筑》;跨界攻读建筑学博士,让她在西方建筑史领域形成独特见解。 更难得的是,她在清华整理杨振宁手稿的工作被校方称为“不可替代”,这种对科学与人文跨界资料的把控力,正是剑桥此次邀请的核心原因——她要做的,是让科学巨匠的学术脉络与建筑理论研究碰撞出新的火花。 那些动辄说她“沾光”的声音,恰恰暴露了对学术圈的无知。剑桥的访问学者名额从来不是“人情福利”,全额资助更是只给真正有研究价值的申请者。翁帆用十几年的沉默耕耘证明,她从来不是谁的附属品,而是在自己热爱的领域稳步前行的学者。 对此,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翁帆#上热门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