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通话(英语:Mandarin,Putonghua),是现代标准汉语、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通用语言,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同时也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之一,“普通话”中的“普通”二字是指“普遍”和“共通”的意思。古代没有“普通话”的概念,但汉语共同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西周时期在周王室中心和周围形成共同语“雅言”,主要是以中原地区河南一带的方言为基础,之后随着六国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的发展,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语言长久保持共同语的地位,北宋时期叫做“中原雅音”,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韵》归纳的语音系统已经相当接近今天的普通话,是近代普通话形成的原始基础。明清时期的汉语共同语叫做“官话”,直到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吴汝纶赴日本考察学政回国后,建议推行以北京话为标准的“国语”,后著名学者朱文熊在《江苏新字母》中定义普通话为“各省通行之话”。民国时期政府曾经推行国语运动,1953年春新中国政府派出语言专家前往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的金沟屯镇、巴克什营镇、火斗山乡三地进行语音采集。1955年10月,中央教育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联合召开“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将汉民族共同语的正式名称定为“普通话”,明确规定普通话的定义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1956年2月6日,国务院发出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进一步明确了普通话的推广方针。同时普通话用拉丁字母来拼读。20世纪50年代推广普通话的方针是“大力提倡,重点推行,逐步普及”,直到90年代调整为“大力推行,积极普及,逐步提高”。经国务院批准自1998年起,政府规定每年9月第三周为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2021年12月,教育部等三部门印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和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计划实施方案》,加大推广力度,落实“十四五”规划要求。普通话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4个声调,有21个辅音声母,39个韵母,同时存在变调、轻声、儿化、语气词“啊”变调等音变现象,其词汇以北方方言词汇为基础,并吸收其他方言中有用的成分汇集而成。普通话普及率从2000年的53%提高到2015年的73%左右,普通话水平参测累积超过6500万人次,95%以上的识字人口使用规范汉字,社会用字进一步规范,世界语言大会成功举办,中国诗词大会等优秀语言文化品牌活动广受关注和赞誉。截止到2020年,中国普通话普及率为80.72%,“三区三州”普通话普及率为61.56%。根据教育部等三部门印发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和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计划实施方案》,截止到2025年,全国范围内普通话普及率达到85%;基础较薄弱的民族地区普通话普及率在现有基础上提高6—10个百分点,接近或达到80%的基本普及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