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编

#事业编

122.8亿次播放

事业编制,又名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是指为国家创造或改善生产条件、增进社会福利、满足人民文化、教育、卫生等需要、其经费一般由国家事业费开支单位所使用的人员编制。该概念于1955年首次纳入国家管理体系,1963年国家编制委员会设立事业编制处实施专门管理。此后,国家对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管理,经历了一个由准备到实施,由部分管理到全部管理,由分散管理到集中管理,以及由浅度管理到深度管理的曲折过程,中央机构编制部门负责总量调控,禁止事业编制与行政编制混用,实行“撤一建一”等动态管理机制。此外,中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清理整顿事业单位机构和人员、建立并规范事业编制公开招聘制度、推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等,事业编制逐渐向科学化、合理化、规范化发展。2002年,国办转发原人事部《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的意见》,将聘用制确定为事业单位的基本用人制度。事业编制主要适用于各类教育、科研、文化、卫生、体育、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社会福利、公共设施与管理等事业单位。事业编制可以分为参公事业编制和普通事业编制两大类,在普通事业编制中,按照其所在事业单位经费的来源,又可以分为全额事业编制、差额事业编制、自收自支事业编制。事业编制的岗位分为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三种类别,分别有不同的岗位等级设置和任职条件。事业编制的获取途径有公开招聘考试、项目人员(“公费师范生”“特岗教师”“定向医学生”“三支一扶”计划等)转编、军队转业等。根据2014年实施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事业编制人员在聘用期限、考核与培训、奖励和处分、保障与待遇等方面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与保障。截至2019年,中国已拥有110多万个事业单位,3000多万名事业编制人员,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200多万名,约占全国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30%。后疫情时代,事业编制由于工作的保障性和安全性较强、社会地位和福利待遇较好,受到许多大学生青睐,“考编热”“宇宙的尽头是编制”成为青年职业取向的流行和代表话语。与此同时,事业编制人员数量庞大,甚至在部分县域内存在人员臃肿现象,近年来中国一些小县的部分事业单位编制开始缩减,或成为未来中国事业单位改革的风向之一。

视频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