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1274获赞5.5万



这几年咖啡是越卖越便宜,但星巴克反而涨价了,你不觉得很奇怪吗?自从微信横空出世,把咖啡价格打下来之后,新的咖啡品牌,比如 manner, 大多都把价位定在了十到二十块这个区, 唯独星巴克还是三四十块一杯。今年还因为涨价上过热搜啊,明明一杯咖啡的所有原料加在一起都不超过五块钱,以前没得选那就算了,今天大家都卷的越来越便宜了,星巴克怎么还敢卖 贵?给我四分钟跟你理清这件事背后的逻辑!系好安全带发车了!首先问你啊,星巴克到底是在卖什么咖啡? 他在美国确实就是一个普通的街边小咖啡馆,但在中国可一直走的是高端品牌路线啊,他在玩奢侈品那一套,他卖的是品牌 巴克。一九九九年刚进入北京的时候,一杯卡布奇诺就卖到了十九元一杯。那个时候中国城镇居民的平均月可支配收入只有四百八十八元,只能买二十五杯啊!这每天喝一杯星巴克能把人喝破产。但星巴克自己却一直有意在中国营造这种高端的品牌形象。 最早门店都是集中在一二线城市的 cbd 写字楼附近,并将都市第三空间、城市会客厅等概念广泛推广给中国消费者。二十几年来早已深入人心, 已经变成了一种身份的符号。都市精英们不拿杯星巴克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哪怕在五年前打开苹果电脑,坐在星巴克喝杯咖啡,都是要自拍发个朋 朋友圈炫耀一下,不然传说中的星巴克氛围组是怎么来的?瑞幸二零一八年开业的时候,星巴克都已经在中国高贵了十九年了,积攒了大 批忠实用户,而价位就是维持品牌和用户之间的重要心理锚点。星巴克的价格要是打了折, 岂不是等于粉丝们的面子也打了折?这就好比突然有一天啊,这爱马仕降到了 lv 的价格。 lv 的客户买不买我不知道,但爱马仕的客户肯定觉得自己被耍了,手上的爱马仕再也不香了。所以说到降价,星巴克他不敢降。 其次,星巴克也降不起。根据公开财报,星巴克二零二二财年运营利润仅为百分之十四点三,也就是卖一杯四十块的咖啡,他就只赚五块多,你让他跟瑞幸卖一个价,那只能是血亏啊。这背后的根本原因,还是二者的运营成本不一样。 核心差别就在于,瑞信没有星巴克的第三空间。但随着中国房价的起飞,星巴克第三空间的成本也水涨船高啊。 以前星巴克还能靠着品牌效应拿到很便宜的租金,甚至免租,可现在随着品牌价值的稀释,也没有了当年的好处。另一方面,这些年咖啡价格也没涨多少,所以十年前星巴克中国的营业利润率还高达百分之三十二。这些年其实是越来越不赚钱的。 要知道,人家可是上市多年的跨国企业,毕竟不像瑞信、 manner 这些发展中的公司,还敢拼命烧钱换市场,股东们都嫌自己赚的太少了,你还指望他能 降价吗?那星巴克能不能学学瑞幸,搞搞灵活的价格策略,来个千人千面,给不同消费者发放不同类型的优惠券,这方面你还是太看得起星巴。 要知道,瑞幸的本质其实是一家互联网公司,人家是一上来就通过 app 和小程序把客户的消费数据握在了手里。而星巴克其实属于是 传统的欧美零售企业,全球化统一标准,千尼发尔动全身,在这方面远没有锐性灵活。实际上中国企业的数字化能力在全球那都是领先的, 隔壁的喜茶和奈雪也都花了大力气搞数字化建设,星巴克在这方面属于是被降为打击了,这两年才急急忙忙的和阿里合作,搞起了线上的订单服务。最后啊,星巴克也不强降。随着中国咖啡市场的迅猛发展,中国如今可是星巴克全村的希望了。 就在去年九月份,在两年一次的全球投资者交流会上,星巴克正式发布了二零二五中国战略愿景。这可是星巴克成立五十一年以来,第一次对北美以外的单一区域市场提出的规模最大的增长计划。说到底也是因为北美市场已经走到了天花板,而中国这里还有 广阔的天地,大有可为啊。根据二零二五中国战略愿景,星巴克未来三年要在中国新开三千家门店,等于每九小时就会有一家星巴克门店开出来,这显然是要抓住中国这份救命套槽啊。 曾经提出第三空间概念,并把星巴克一路带到巅峰的传奇 ceo 舒尔茨更是直接表示,中国市场是星巴克的未来。所以在这份愿景里, 中国市场承担了一个重要的使命,赚更多钱。对比二零二二年,星巴克希望二零二五年在中国市场实现净收入增长百分之一百,营业利润增长至少百分之四百的目。 虽说这第三空间对一二线的居民来说早就习以为常,但在下沉市场依然还有很大的潜力。中国城市发展之间的巨大落差,可以让星巴克的故事继续平移,只不过主角从二十 年前的都市白领,变成了今天县城的公务员。星巴克未来三年新开的三千家门店,将分散在中国一千多个县城里,依然能以三四十的价格和洋气的第三空间收购大量的客户, 何乐而不为呢?更何况,虽然星巴克明面上没有降价,但其实已经通过各个渠道发放优惠券了,既做到了促销,又没有拉低品牌形象,这招在发展下沉市场的时候依然可以用。 从不敢降到降不起到不想降,星巴克的价格依然高贵的背后,既是无奈又是策略,既是被动也是主动啊。 这种矛盾在商业上其实并不罕见,但归根到底,生存和赚钱才是第一要务。无论价格降不降,随着门店的不断扩张和下沉,星巴克在中国终究会从高贵走向平凡,成为一个大众日常 消费的普通品牌。不过,在光环散去后,你觉得大家还会接受他的品牌衣架吗?好了,到站下车,这里才能说,关注我,看清更多商业背后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