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4517获赞29.2万


这些年常常听人说要做减法,为什么呢?我在诸葛亮那边很有名的借子书里好像找到了答案。这篇借子书应该是诸葛亮人生最后一年写的,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 诸葛亮平常因为工作很忙,又长时间在外打仗,几乎就没怎么有机会亲自教育和陪伴孩子。于是,当他知道自己时日无多的时候,他就想为自己的孩子写下一些什么。这既是一种教诲,也是他五十四年走过来的人生感。 这篇介子书其实最有名的就是开篇这两句话。服君子之行,敬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君子的做法是用宁静来修养身心,用简朴来培养德 德。行。不清心寡欲,就不能够知道你想要的是什么,不安定亲近就不能够实现远大的理想。可以说,这两句话是诸葛亮一生的写照。在他视之如父的叔叔诸葛轩死后,诸葛亮便失去了强大的依靠。 那年他十七岁就要开始承担起养家的重任。他带着姐姐和弟弟搬到了襄阳城外的那个叫龙中的小山村里。一个好歹也是世族家庭出来的青年,被迫开始考虑柴米油盐的琐碎事。他一边种地养活家人,一边读书充实自己。 这一折服就是十年。对于一个自比春秋战国时期名相名将的诸葛亮而言,我猜这十年对他而言,是一个心灵上巨大的折磨吧。他需要忍受那种 报国无门的痛苦,需要忍受那种急急无名的寂寞。特别是当他娶妻以后,他这个感受应该会更强烈,因为他娶的这个老婆很不一般,他的老婆是荆州非常有名望的皇家黄承彦的女儿。 黄承彦是谁?荆州名仕老黄的妻子,还是荆州行政首脑刘表的妹妹, 也就是说,诸葛亮娶妻之后,刘表就成了他的姨父。有人说诸葛亮是一个凤凰男,一个啥也不是的平民,居然一跃就成了荆州名氏的成龙快婿。 而且那个时候啊,他已经被荆州几大名士像唐德宫啊,司马辉啊这些人所看好和力捧,他们甚至称他为卧龙。按照他当时的才华身份和名声,去找刘表讨一个官座,应该是在 容易不过的事。但诸葛亮并没有这么做,他还在等,始终以一介平民的身份在等,在等一个能尽其才的民主。 那个时候,诸葛亮二十多岁,正是一个人职业生涯的黄金上升期,而且你想他关系也有了,这个身份也有了,他又那么优秀,按道理说应该是不缺机会的呀。那是什么样的力量让诸葛亮熬下来的呢? 我想,五十四岁的诸葛亮,如果能回望他折服于龙中的十年,那个指引他安住内心,静待天时的,也许就是那十二个字,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其实要真的做到这十二个字并不容易,你想,诸葛亮也是人,只要是人,他就会有杂念,会有贪欲,尤其是这样一个有才华的人。对于这种有才华的人来讲,人生的机会真的太多了。 外界的追捧,浮华的喧嚣,很多人在那个时候也许真的就跳下去了,因为那个时候的条件太诱人, 可是如果你不安静下来,就不能够听见自己内心最真实的声音,而清新寡欲,才能让这个声音在千军万马的念头中依然保持清晰和笃定。 诸葛亮显然做到了为了他心负汉室的理想。十年,他等,终于他等来了刘备。但这仅仅只是开始,并不是 终点。匪徒将军之志,亮愿效犬马之劳。 面对他至高的理想,诸葛亮需要舍弃的东西还有很多,比如财富。三国志里记载,刘备平定一周之后,曾经开放过一个巨额的赏赐给关羽、张飞、法政和诸葛亮等功臣。这个赏赐有多大呢? 后来有学者换算过,相当于现在人民币七千多万元。七千多万,那真的是诸葛亮人生中最大的一笔财富了。 我们知道,在封建制度下,权利和财富通常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对于很多野性家而言,懒大权已取民财,这真的是再正常不过的逻辑了。但是诸葛亮在财富面前却做的非常克制, 他拿这些钱来干嘛呢?开腐治事,国家建设?他一生廉洁,妻妾都没有多余的衣服。他在给后主留善申报自己财产的时候说,自己家里的田地已经够子孙可以温饱。 他在外工作,很多东西都是政府供给,没有另外在购置别的私人物品。他说,我死的时候不能有多余的财物,多余的衣服,否则就是愧对国家。在诸葛亮死后,人们发现他所说的都是真的。 今天我们去埋葬诸葛亮的勉县武侯墓,专家说,那的的确确是一个博葬墓,就像诸葛亮生前交代的种族,容冠廉以食服墓种,理智,留下一口棺材的位置,穿着平常的衣服 下葬。想想一个人怎么可能对财富没有渴望,可是诸葛亮说俭以养德, 他并不是要故意节俭来显得自己好像道德高尚的样子。事实上,诸葛亮和他的家人还是够吃够穿的,他要克制的不是财富本身,而是人性里的贪欲。 这个时候,我们回过头来,再来念诵诸葛亮借子书里面最有名的那头两句,宁静、节俭,淡泊。这一切都是在给生活做减法,去对抗喧嚣,对抗奢靡,对抗内心繁杂的念头,对抗人本能的贪欲。 我曾经觉得要做到这一些真的太难了,当外界不断的向你抛来各种机会和诱惑的时候,人怎么可能不迷失呢? 但是如果我们在这个时候稍微停一停,把那些看似嘈杂又看似甜蜜的东西一点点拨开,当我们看见自己内心那个最本真的样子,听见了那个来自他的声音, 你会有一种回家的感觉,你知道自己属于那里, 你知道你的一生为何而来,就像诸葛亮知道他的这一生就是为心腹汉室而来一样, 那个时候你就会自动放下对于那些蝇头小利,满眼浮华的追逐,因为比起那个人生使命,这一切都不算什么。而那个时候,我们才能真正做到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介子书三国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扶学需敬业,才需学业。 非学无以广才,非智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历经,险躁则不能致幸。 年与时迟,一语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揭示, 一首穹庐,将赴何戟。

借子书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需静也,才需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漫则不能历经,险造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迟,亦与日去,岁成枯落多不皆 北首,穹庐江复何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