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581.4万获赞8721.7万

豁达是一种修养,也是衡量一个人层次高低的标准。正所谓牢骚太成,方长短风无常矣。方言量。 如果我们凡事都斤斤计较,终日孜诸比较,久而久之,不但心胸变得狭窄,而且常常对别人产生嫉妒和愤恨,对于身心都是一种莫大的伤害。 只有敞开胸怀,才不会被俗世尘埃所扰,才能安心的关注当下,保证身心的纯净。 只有做到待人处事不胡乱猜忌,面对摩擦和误会,能放下心中的愤恨,心胸宽广坦荡,不以世俗荣辱为孽,不为世俗荣辱所累,不为凡尘琐事所找,不为痛苦烦闷所惊,才能包容万物,容纳太虚,才 能活的轻松潇洒,舒心自在。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欢迎点赞收藏,分享给身边的人!

何能做一个通达豁达的人?我每天都接到这样的问题,这些信息呢,总结起来就是一个字,赌!你的精气、神和意识、思想 都被堵住了,需要除栓通络。要做到通达,绝非某人的一句话,你就会有功效。 思想被堵住的核心原因在于我们的灵魂没有厚度,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命观和宇宙观来支撑我们的日常行为。我们便是薄薄的小纸人,随风飘摆, 生活的风浪稍微大一点就把你吹跑了,要么刮在树上,要么掉进水里,要么进了火坑粪堆。被现实胖揍了一顿,都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内心还在固守着 执念。那么,如何让自己通达呢?只有一条路,那就是逐步学习中国传统经典,抛却功利性的阅读,从经典中获得精神滋养, 熏陶气质,改善性情、提升涵养。从经典中引发思考,在思考的带领下,从浅薄走向通达和厚重, 唤醒我们对伟大深邃美好事物的敏感和惊奇,潜移默化的把自己和家人培养成行以紧后、品行端方、敦品立行的谦谦君子。 曾国藩之所以把被誉为东方第一奇书的了凡四讯列为此职的必读书目,其目的都是为了涵养 人的精神,真正做到开毛色,除笔见得心知,增学问,广实见。


你最喜欢苏东坡的哪一首诗词?我最喜欢定风波,我觉得这是中国历代文人里少有的人生境界。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廖俏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 我每个阶段看这首词的感受都不一样。以前是纯粹就觉得苏东坡豁达超脱,但是现在在看,反而有不 一样的感觉。这首词写于一零八二年的春天,那个时候苏东坡被贬折到黄州已经两年了。 如果你有看过我们之前录的苏东坡的第三集,就是,都说苏东坡豁达,谁信啊?就是那集,你就会发现,这次贬值对于苏东坡人生的意义。 从一个北宋开国百年第一的文坛顶流,到被人像犬技一样驱赶,被关在一个暗无天日的监牢里审问折磨一百多天的阶下之求, 再到那个在寒冷的冬天,从京城一步步被放逐到黄洲,在那个犄角旮旯的地方,成为一个几乎没有俸禄,没有正经事做的闲人,名声没有了,官职没有了,政治理想没有了,人生在意刹那 失去了意义。很多人说喜欢苏东坡豁达,说你把我瘪了,但挡不住我快活。试问怎么可能呢?我们所有看到的他的快活背后,其实是他一点一滴重建的生活。 他在黄州的安国寺里焚香莫作,沐浴成垢身,自信察。这个时候拯救他的是佛,是道,是回归身体和心灵,回归到那个什么也不是的平凡日子。 苏东坡在黄州城东的一片高坡之上,成为了一个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这个时候,他开始觉得生活可爱了起来,因为有耕耘就有收获,即便吃的很糙,他也能找到美食研究的乐趣。他创造了把小红豆和大麦米调 在一起,用米汤泡的新式二红饭。他创造了用小火慢炖软烂鲜香的东坡肉。他发现人生最重要的不过就是睡个好觉,吃顿饱饭。 被美食唤醒了幸福感的苏东坡,在写下定风波的前一个月,更是在自己种地的地方建了一所房子,起名叫血糖。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从此以后,这里变成了苏东坡和好朋友相聚的地方。他的这帮上道州府官员,文化名流,下到小店老板、农民、渔夫的朋友们,让血糖成为了黄洲城的文化交流客厅。 于是,一零八二年的春天,在贬折到黄洲两年之后,我们看见了一个重生的速冻坡 令。风波就是在那个时候写下的。这首词的开头有一句引纹,说的是他们一行人在去沙湖的路上遇到了大雨,雨具已经被仆人先行拿走了,他们只能淋雨前行,同行的人狼狈不堪,而苏东坡自己却别有一番滋味。 他开头便说,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笑且徐行。 很多人都会觉得苏东风很豁达,下雨又何妨?我一边放声吹哨吟唱,一边缓步徐行, 然后竹杖芒鞋走起来啊,谁怕老夫我披着蓑衣,在风雨里一样处之泰然。可是,如果你真的在享受这场大雨,你为什么要莫听?为什么要说谁怕? 我们都知道,这场大雨在诗词里面暗语着人生的苦难。我们一般遇到苦难会怎么办呢? 之前我们说过,苏东坡的这个赤壁三境界里面,最次的一个境界是什么?自我宽慰,没关系,别怕,人生不过就是一场梦。你觉得苏东坡很豁达,但我恰恰觉得他此刻的豁达是假的。 这就好像是自己在给自己壮胆,告诉自己,没事的,不怕苦难算什么呢?轻装上阵吧,放声歌唱吧,一梭烟雨任平生。 他其实是在抗拒苦难,而不是在接纳苦难,所以我觉得他的这个豁达是假豁达。但是恰恰就是因为苏东坡的这一刻假 豁达,却是让我觉得苏东坡最迷人的地方。佛家一上来就讲色即是空,要心无挂碍,因无所注而生其心,试问几人能做到呢? 我也知道不应该有分别行,苦难和幸福都是人生的礼物,可是苦难他真的就让你难受啊。当苦难来临之时,我们常常措手不及,除了闭上眼睛安慰自己,别听,别怕,没关系的, 我们常常没有别的办法,苏东坡也是一样的。我之所以觉得苏东坡让人亲近,是因为他并不是一开始就站在豁达的最高处去俯瞰众生。我们有过的那种矛盾、痛苦、挣扎,他都有,我们试图抗拒 苦难的那种本能反应,那种别听别怕,他也都有。但是倘若他只是这样的话,他又该如何照耀我们呢? 于是,我们就来到这首词的后半段。苦难之后,微冷的春风吹醒我的酒意,抬眼一看,雨后初晴,山头的斜阳洒下来, 天呐,这是一幅多美的风景啊!风雨终究会停息,苦难终究会过去,我们都会迎来山头斜照、拨云见雾的那一天。 关关难过关关过,苦难将我们打倒了吗?并没有啊。在回望来时风雨走过的路,苏东坡发 出了一声常常的感慨,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如果没有最后这一句,我觉得整首词的境界至少掉一个档位。 也无风雨也无情。有人可能会解释成,也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情。这就也映贺了上却的最后一句话,一蓑烟雨任平生,就是不管你是风雨还是情,我都依然保持着平常心。 这就是面对苦难的第二重境界。无论风雨还是情,都保持平常心, 就是不再有分别心。苦难也好,幸福也好,都是中性的,你不再对他们有评判,自然而然也不会再有得失信。 所以很多人都会觉得也无风雨也无情,说的是人要怀抱一颗平常心。 但是我在这里想要再多说几句,可能有人会觉得我是过度解读,但我觉得艺术就是这样,艺术家赋予了这个作品第一次生命,而解读者赋予了这个作品第二次生命。 所以你的解读本来就是艺术的一部分。那我会怎么看这句话呢?也无风雨也无情。我觉得最妙的就是这个无字,你可以把它理解成无所谓,也可以把它理解成佛教里的无 无,不是没有他的更大的意义,说的是希望,风雨也好,情也好,凡所有相,皆是希望,这就是面 对苦难的第三重境界。我在赤壁的那个篇章里也曾经说到,风雨也好,情也好,就像是一场大梦,梦境过后,一切都会消迷。所以当你了解到这一切的时候,你觉得风雨和情还重要吗? 他们已经不重要了,他们的出现只是带给我们一个感受,我们这辈子都是在玩感受的游戏,但是感受是刹那间的,每一个新的当下都会有新的感受产生, 走过之后就不要再执着了。所以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情。 苏东坡在定风波这首词里面,完成了对于苦难的跨越,从自我宽慰到走向更加通透和旷达的 人生。为什么我觉得这首词的境界千百年来无人可比呢?就是因为他并不是纯粹的在展现自己的豁达,他的豁达是从泥泞里长出来的,是我们所有的人在经历苦难都必须要走过的境界。 千百年来,我们都在走他曾经走过的路。对于我们而言,苏东坡既是同行者,也是领路人。 关注我,用艺术让生活美好一点。

豁达是一种态度,一种意境,一种智慧。拥有一个豁达的心态,便可在平常的生活中寻找乐趣。 任何时候,心灵都要保持自由,心态要豁达,切勿让自己活得太累。很多人的人生前半程,年少轻狂,觉得自己不可一世,直到人生遭遇滑铁卢后,才明白, 人活的是心态,是豁达。人到中年,才逐渐明白,下半场其实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人生下半场,享受豁达,切勿让心扰乱,让情所困,不畏惧将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