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红旗渠 站在红旗渠纪念馆的玻璃展柜前,一卷磨得发亮的麻绳静静躺着,讲解员说这是当年修渠人悬挂在悬崖上的“生命线”。1960年正月,300名青年组成突击队进驻青年洞施工现场,太行山脉的岩壁比钢铁还硬,他们腰系麻绳悬在半空,一锤下去只留下个白印,一天下来虎口震裂、血泡连片。有人坠崖时手里还攥着没来得及传递的钢钎,70米长的隧洞就是这样用生命丈量出来的。 展厅里的老录像带记录着更多震撼人心的细节:有位叫吴祖太的工程师,为了测量渠线摔下悬崖,牺牲时口袋里还揣着没画完的图纸,上面密密麻麻标着“此处需加固”“水流方向”的字样;妇女们组成“铁姑娘队”,背着孩子在工地上砸石头,孩子哭了就塞块窝头哄着,手上的老茧比石头还硬;男人们轮班作业,饿了啃口干粮,渴了喝口山泉水,寒冬腊月里凿冰施工,脚下的草鞋冻成了冰壳也舍不得换。 那尊“石姑娘”雕塑的原型,是17岁的李改云,她在排除哑炮时为保护战友被埋在石堆下,醒来后第一句话问的还是“渠修到哪儿了”。十年间,全县人勒紧裤腰带,没有水泥就烧石灰,没有炸药就土法配制,没有工具就手刨肩扛,用700多万个工日、削平1250个山头,让189名建设者长眠太行,最终在悬崖峭壁上凿出了这条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青年洞的岩壁上,至今留着“一锤一钎一双手,劈开太行穿山来”的凿痕,那是林县人“宁愿苦战不愿苦熬”的倔强印记。 如今渠水依旧流淌,滋养着万亩良田。这份“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从来不是过去时。当我们抱怨工作琐碎、生活不易时,想想那些在悬崖上开出生路的前辈,便懂得:幸福从不是等来的,而是像修渠人那样,一锤接着一锤敲出来的。传承红旗渠精神,就是要在当下的岗位上,把每一件事做到极致,让奋斗的底色永远鲜亮。 2025.7「红枫三少」 #红色旅游根据地 #红旗渠 #红旗渠精神 #宣传红色历史传承红色精神 #红旗渠精神传播者
00:00 / 02: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1
00:00 / 06: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581
00:00 / 02: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6
00:00 / 01: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4
00:00 / 00: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3: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2: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7
從1960到1969,十年風雨,十載嶙峋。 三十萬林縣兒女以血肉之軀,在巍巍太行的千仞絕壁間,用一錘一鏟叩問蒼天,用雙手開鑿出一條蜿蜒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紅旗渠。 那是一曲人與山水的壯麗交響;1250座山巒被移平,151道渡槽飛架深谷,211條隧洞穿岩而過,12408座建築拔地而起,2225萬立方土石見證著鋼釬與岩石的碰撞。 他們硬是讓漳河之水穿越太行,在雲崖之間奔流不息。 俯瞰八百里太行,紅旗渠如一條被時光凝固的巨龍,靜靜盤繞於青山絕壁之間。 它不僅是世界水利史上的奇蹟,更是一座永不停息的精神豐碑——那是三十萬人用鋼鐵般的意志與不屈的信念,在大地上刻下的奮鬥史詩,見證著一個民族永不言棄的脊梁。 站在渠畔,潺潺水聲卻引我的思緒流向遠方──流向外公的家鄉,雲南紅河州的哈尼梯田。 恍然間,水渠的剛勁線條與梯田的柔美曲線,在此刻穿越時空悄然交疊:一邊是千年雕琢的「大地雕塑」,如一首悠長的山歌;一邊是十年開鑿的「人工天河」,似一通鏗鏘的戰鼓。 它們以不同的韻律,共同刻寫著人類與天地對話的「不屈」詩篇。 暮色四合,渠邊的燈火漸次亮起,光暈溫潤,彷彿與彝族世代供奉的火池遙相呼應。 那光,既傳承自祖先篝火中不滅的信仰,也源自懸於太行絕壁的馬燈所映照的開山意志。 古今之光在此交融,照亮同一份追尋──原來無論時代更迭,我們始終是追光的人,依靠著祖先的篝火,也高舉著手中的馬燈。 靜望這水、這光,彷彿連通了血脈的兩岸:我既是紅河水土養育的後人,也是被太行精神浸染的行者。 山與山不相遇,人與人總相逢;這份跨越山河的共鳴,早已在血脈中激盪出綿長不絕的迴響。
00:00 / 01: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