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93
00:00 / 01: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4
00:00 / 00: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9
00:00 / 01: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97
00:00 / 00: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652
00:00 / 01: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越南医生一句话,让我重新认识中国抗癌药 “我们这边能用的免疫药,只有Keytruda(帕博利珠单抗),又贵,病人也用不起。” 在日本国立癌症研究中心临床观摩期间,我遇到了Thang医生,我遇到了Thang医生——他来自胡志明市的越南中央K医院,这是越南首都最繁忙的大型医院,每天要接诊约5000名患者。 在国内,患者面对的是几十种原研免疫和靶向药的选择:国产PD-1如信迪利单抗、替雷利珠单抗、特瑞普利单抗;EGFR、ALK、ROS1 等突变有国产创新小分子精准阻断;PARP抑制剂、HER2 ADC、FGFR靶向药……越来越多药物由中国自主研发,疗效不输进口,价格却只是十分之一,甚至已纳入医保。 而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包括越南、日本等医疗体系相对依赖进口药的国家,癌症患者能用的创新药往往只有一两种“美国进口药”,比如帕博利珠单抗、纳武利尤单抗,价格动辄数十万元,医保覆盖有限。本国制药产业发展缓慢,靶向药和免疫药往往滞后多年。 过去十年,中国的抗癌药研发实现从“0到1”的突破,再到“1到多”的爆发式成长。从PD-1抗体、CAR-T疗法到ADC药物,中国已经是全球创新药临床试验最多的国家之一。甚至在胆管癌、肝癌等“冷门瘤种”中,国内也已有原研靶向药物和组合免疫疗法进入临床或获批。 我们从曾经只“用药”,到如今“出药、选药、创新药”——这不只是国家医药实力的跃升,更意味着千千万万癌症患者,能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药。 那一刻,我为“Made in China”的药物,感到真正的自豪。
00:00 / 02: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