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小学阶段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奠基阶段,家庭教育需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学习逐步成为主导活动。 在小学阶段,学习取代游戏,成为孩子生活中最重要、最有社会意义的任务。学习具有目的性、系统性和一定的强制性,推动儿童心理能力如有意注意、有意识记和个性品质如责任感、意志力的发展。 除了学习知识技能外,孩子在学校更重要的是学习如何与他人合作、竞争、解决冲突,理解社会规则。 第二,思维方式的飞跃发展。 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开始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通过学习识字、阅读和数学,孩子开始能理解抽象的概念,比如“时间”、“公平”、“祖国”。这个飞跃是通过掌握书面语言(读、写)和系统知识(如数学)来实现的,它极大地扩展了孩子认识和理解世界的深度与广度。 当然,孩子这一时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是渐进和不稳定的,非常依赖具体经验。比如,能解应用题,但可能无法理解纯粹的哲学辩论。思维发展会有波动,今天讲得通,明天可能又糊涂了,需要反复用具体事例来巩固。 同时,需要特别注意电子产品的影响。当今孩子的“书面语言”和“抽象思维”发展环境与过去不同,电子产品、网络语言等对他们的认知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这既是挑战(如注意力碎片化)也是机遇(如获取知识的渠道更加多元)。 第三,集体意识的萌芽与发展。 孩子开始有意识地成为班级集体或个人小集体的一员,理解自己在集体中的权利和义务。他们开始在意集体荣誉、他人评价,非常在意“老师怎么看我?”“同学喜不喜欢我?” 。会因为集体得了流动红旗而自豪,也会因为拖了小组后腿而难过。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新的个性品质、人际交往能力和规则意识。同伴关系的影响力急剧上升,朋友变得和父母老师一样重要。 自我意识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孩子开始从外部评价(例如老师和家长说我棒)转向形成内在的自我评价(例如我认为自己怎么样)。“自尊心”变得非常重要,成功体验和失败体验会对他们的自我认知产生深远影响。 情绪调节能力在社会化和学习压力中逐步发展,但仍需成人引导以应对挫折和焦虑。#儿童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育儿经验分享 @行知讲堂
00:00 / 03: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