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0
00:00 / 01: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
00:00 / 02: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2: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海水与淡水毒理差异的核心矛盾之一。海水中高浓度的氯离子不仅不会阻止海水鱼鳃吸收亚硝酸盐,反而会通过竞争机制显著促使no2的吸收,使海水鱼对亚硝酸盐的毒性比淡水鱼更敏感。 这背后的机制涉及鱼类鳃部的离子转运系统。 海水鱼生活在高渗环境中(海水盐度约35‰),体内渗透压低于海水。为了维持水分平衡,它们必须: 主动排出离子。主要是钠离子和氯离子。 鳃部是离子调节的核心器官,其上皮细胞存在特殊的离子转运蛋白。提供能量建立电化学梯度。 亚硝酸根离子和氯离子都是单价阴离子,具有相似的电荷和离子半径(NO₂约1.55Å,Cl约1.67Å)。 鳃部上皮细胞交换体无法严格区分氯离子和NO₂,会将水中的NO₂“误认”为氯离子而主动吸收。 海水中的Cl浓度极高(约19,000 ppm),远高于NO₂。高浓度Cl会持续刺激该交换体的活性,导致其“高速运转”,从而同时大量吸收结构相似的NO₂。 海水鱼必须持续、高效地吸收Cl以补充因排泄和吞饮海水流失的离子(尽管海水Cl多,但主动吸收仍是调节的一部分)。 这种生理需求迫使海水鱼氯离子交换体始终处于活跃状态,为NO₂的吸收提供了持续的机会。 海水鱼通过鳃吸收NO₂的速率远高于淡水鱼(可高达5-10倍)。 即使水中NO₂浓度相同,海水鱼血液中积累的NO₂浓度也远高于淡水鱼。 吸收的NO₂迅速进入血液,将血红蛋白中的二价铁氧化成三价铁,形成高铁血红蛋白。 高铁血红蛋白无法携带氧气,导致组织严重缺氧(内窒息)。 由于吸收更多NO₂,海水鱼的高铁血红蛋白水平上升更快、峰值更高,缺氧损伤更致命。 海水pH通常较高(8.0-8.4)。在碱性环境下,亚硝酸几乎完全解离为亚硝酸根离子。),高pH环境进一步强化了NO₂的吸收。 同等NO₂浓度下,海水鱼死亡率显著高于淡水鱼。 淡水鱼可耐受的NO₂浓度对海水鱼可能已是致命的。海水缸中任何可检测到的NO₂都应视为紧急情况。 立即大换水(>50%)。稀释NO₂是最快方法。海水缸的亚硝酸盐必须零容忍。
00:00 / 02: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