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3
00:00 / 01: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5
00:00 / 01: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7
欣赏唐诗。这是杜甫晚年流寓夔州时创作的《秋兴八首》组诗中的第二首。全诗通过对䕫州秋夜景色的细腻描绘,交织着深秋的冷落荒凉、个人身世的寂寞凄楚和国家的衰败残破,展现了诗人深厚的爱国情怀和个人遭遇的悲剧色彩。 诗的意思:𧃍州孤城夕阳西斜,常常借助天上的北斗星来遥望京华。听猿哀鸣几声使愁思泪下,希望乘着木筏回到家乡,但这个愿望终究是落空了。没能在尚书省中熏香卧病,只能听到山城粉墙隐没于暮色时的鸣笳。月亮刚刚升起来的时候,月光是照在藤萝上的,而现在它已经照到河洲前面的芦荻花上面去了。 首联诗人以夔州孤城的落日为背景,营造出孤寂、萧瑟的意境,象征着诗人远离京城的孤独与失落。诗人“每依北斗望京华”表达了对长安的深切思念,既是对故乡的眷恋,也是对国家命运的牵挂。 颌联“听猿实下三声泪”化用古谚“猿鸣三声泪沾裳”,以猿啼的哀鸣触动诗人内心的悲伤,而“奉使虚随八月槎”则运用典故,借张骞的传说,暗示自己渴望归乡或重返仕途的愿望落空,虚实结合,强化了诗人漂泊异乡、壮志难酬的无奈与哀伤。颈联“画省香炉”指诗人曾供职的尚书省,回忆往昔在官场的岁月,如今却因病卧床,与昔日的荣耀形成鲜明对比,“山楼粉堞隐悲笳”描绘山城傍晚暮色中凄凉的悲笳声,进一步烘托出诗人的孤独与忧伤,将个人身世与国家的衰败相融合。尾联诗人以月光从藤萝移至芦荻的景象,暗示时间的流逝和空间的转换,既展现了自然景色的变迁,也象征着诗人孤独漂泊的漫长岁月。 这首诗以𧃍州秋夜为背景,通过孤城落日,猿啼、悲笳、藤萝月、芦荻花等意象,交织个人的孤独、对故乡的思念、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以及壮志未酬的悲愤。诗人以沉郁顿挫的笔触,将景物描写与情感抒发完美融合,使诗歌既有深沉的个人情感,又有广阔的时代背景,体现了其“诗史”般的现实主义精神和高超的艺术成就。 #每日古诗词 #扬我中华文化
00:00 / 01: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67
无端2周前
《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作。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开元二十四年(736),唐玄宗时期最后一个开明的宰相张九龄被李林甫等排挤罢官,朝政日趋昏暗,王维的政治热情冷却下来,对政治抱着消极的态度。开元二十八年(740)后,他终南山构筑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此诗即作于这个时期。全诗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渔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 这首诗为山水名篇。全诗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首联是写雨后山中秋景,由于这里人迹罕至,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颔联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这两句写景如画,随意洒脱,毫不着力。颈联中诗人先写“竹喧”再写“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这和谐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希望过闲适无忧无虑生活的向往,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黑暗官场的厌恶。这两句写的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尾联则是诗人有感而发。虽然春光已逝,但秋景更佳,愿意留下来。其喜归自然,寄情山水,崇尚恬静、淡泊的田园生活,不愿同流合污的感受。厌恶宦海之情溢于言表。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00:00 / 01: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
00:00 / 01: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3
曹操身上有种特别能打动文人的特质。曹操是建安文学的中心,身边围绕着当时第一流的诗人和作家,他们未必都了解曹操,但曹操无疑很了解他们。曹操熟悉他们繁复而华丽的文学技巧,又反其道行之,所以曹操的诗文,格调高古而雄劲悲凉。曹操知道什么话是他们想说又不敢说的,于是常能一语道破。 鲁迅谈曹操的文章,特别强调一个特点,就是“通脱”。他又解释说,“通脱即随便之意”,曹操“胆子很大,文章从通脱得力不少,做文章时又没有顾忌,想写的便写出来”。 “想写的便写出来”,这话说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因为如果思想没有超越凡俗的地方,怎么想就怎么写,做出来的就是灌水文章。今天我们不妨望文生义,把“通脱”两个字拆开来解释:通是通透明白,脱是洒脱随便。迅翁不强调明白,是明白人谈明白人,反而不必说得太明白。 明白人是很多的,具体领域内有小明白,观照家国兴亡的有大明白,混体制混职场混圈子,自自然然就会产生许许多多不同层次的明白人,对各种规则潜规则烂熟于心,钻营其间游刃有余。庄子讥讽的“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说的就是这些大大小小的明白人。 这种人通而不脱,在社会的罗网中越如鱼得水,就越是尘网中人。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遍布于文学史的那些光辉灿烂的名字,则往往脱而不通。譬如能说出“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这样的话的人,自然非一般社会规则所能束缚,但四处碰壁无路可通,也就是当然的结果了。 通而能脱,既脱且通,这样的人物当然极有魅力。只通不脱的套中人,早晚会觉得自己活得压抑,于是羡慕曹操那种潇酒放恣的状态;只脱不通的话,那就只能感叹“文能穷人”,“我被聪明误一生”,内心深处,恐怕还是难免要渴望事功。 通脱的状态,在实践中可能非常可怕,比如怎样既大肆摧毁破坏,却显得既率性又深情,就不妨说也是一种通脱。汉末乱世,曹操既是最凶残的屠伯,又是最悲凉慷慨的吟游诗人,这两个形象让后世有些论者感到无法兼容,但在曹操却一切自然而然。 文人可能是最不能抵御这种诱惑的群体。精明如鲁迅,一方面很清楚以自己爱吐槽打脸的脾气,如果遇到曹操,多半会被他杀了,但另一方面也毫不掩饰对曹操的推崇。文学评价,本不能以现实的利害计算。 摘自《天下英雄谁敌手》#创作者中心 #创作灵感#个人成长 #智慧 #创业
00:00 / 01: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