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11: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是我们占有了商品,还是商品奴役着我们? 今天读安东尼·加卢佐的《制造消费者》,它让我们看到商品背后的逻辑,从而重新确定自己消费需求的水位,这样你不光是从拜物教的迷信中解脱出来,更是从成功学的神话中解脱出来:什么东西是我真正想要的,它值得我上多少的班?消耗多少的生命?或许很多问题都会有新的答案。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等级社会崩塌了,贵族感不是天生的,而是成为了一种阶级标志,这种标志如何获取呢,靠你的购买力和拥有物。这些符号让它的主人得以扮演某种角色,重塑自己的等级,这些符号是不透明的,我们看不到它的来处,我们只能把握它们的附加意义,用这种象征意义去为自己在社会中定位。 看似是人选择商品,其实是商品在捕获你,我们并不真正需要它们,我们只是被背后的符号学家告知我们需要它。 所以商品的象征意义也可以用来隐喻人生选择:你是真的知道你想考公考研,还是被告知你想,因为大家都想所以你也想,这个商品因为大家都有所以我也要有。时间久了我们就会被同化,你就会想:对,我就是想上岸,我就是想买它,我就是想过这样的生活,到最后不管是你还是别人,都无法说清楚你真正想要什么,什么能使你快乐,使你内心富足不空虚,它变成了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那我们可以回过头来想一想,如果没有“符号”的蛊惑,我们能更容易找到答案吗? 有很多人,特别是女性把“买买买”等同于“爱自己”,所以商品生产者非常狡猾的一点是它把商品的符号价值与资本主义兴起的个人主义价值观捆绑起来,然后再和流行的女性解放话题捆绑起来,让人没有招架之力,最后他赚的盆满钵满,所以我们可以问问自己,你是不是真的做自己了?还是只是他人play的一环? 到了今天,我们仍然应该去反思“做自己”的口号,怎么样才算找到自我,化妆,或者不化妆,穿得紧身,穿得宽松,逛街,不逛街,会看电影,懂音乐,聊文学……做自己为什么有时候会成为一种质疑,一项事业,一种焦虑?#在抖音探索文学之美 #人文星闪耀计划 #抖音精选 #读书 #消费观
00:00 / 12: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3
00:00 / 03: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3
周望苏2月前
17 《消费社会》消费主义如何对你洗脑? ⭐在数字狂欢中重读鲍德里亚:为什么我们依然需要《消费社会》 🔶2025年618购物节,某电商平台虚拟商品交易额突破300亿——年轻人为元宇宙皮肤一掷千金,白领们抢购限量版数字藏品,直播间里"不买就是亏"的口号此起彼伏。 🔶当消费成为当代人的宗教,让·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恰如一面棱镜,照见这个时代最深刻的悖论:我们究竟是在消费商品,还是被商品所消费? 一、符号狂欢:当商品成为意义的载体 🔶作为后现代主义的思想地标,鲍德里亚在书中揭示了一个颠覆性真相:在丰裕社会,消费早已超越物质需求,成为符号价值的交换仪式。 🔶LV包的实用价值或许不及帆布包,但它承载的"精英品味"符号能瞬间完成社会阶层的编码;年轻人追捧的潮玩盲盒,本质是购买"稀缺性"的符号幻觉。 🔶这种"符号消费"的逻辑,在2025年的元宇宙经济中达到巅峰——人们为虚拟地产一掷千金,只因它们在数字世界中象征着财富与地位。 🔶鲍德里亚犀利地指出,广告、媒体和社交平台共同构建了一个"拟像社会":网红博主的精致生活、算法推荐的"理想人生",这些被精心编排的符号体系,让我们沉迷于"超真实"的幻境。当我们对着手机镜头展示刚买的网红产品时,究竟是在取悦自己,还是在表演给算法看? 二、异化的陷阱:消费如何吞噬自由 🔶书中最震撼的批判,在于揭露消费社会对人的系统性异化。2025年的"数据消费"现象正是典型注脚:我们用隐私换取个性化推荐,在"为你量身定制"的商品流中逐渐失去自主选择能力;"分期付款"让即时满足成为可能,却将年轻人拖入债务陷阱。 三、清醒剂与解毒剂:为什么现在要读这本书 🔶在算法推荐主导消费、虚拟符号模糊现实的2025年,《消费社会》的价值不仅没有褪色,反而愈发凸显: 对个体,它提供了一面镜子,帮我们区分"真实需求"与"被制造的欲望",在购物节的狂欢中保持清醒; 对社会,它揭示了消费主义如何塑造权力结构——当"双十一"成为全民仪式,当"轻奢生活"成为中产标配,我们需要追问:谁在定义"美好生活"? 对未来,它启发我们思考:当元宇宙经济崛起,当数字符号与现实世界深度融合,我们能否建立更健康的消费伦理? #书 #阅读 #读书笔记 #消费主义 #2025高考
00:00 / 08: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12: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736
00:00 / 13: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153
00:00 / 02: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1: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