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5
《和子由渑池怀旧》 宋 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译文 人的一生到处奔走像什么呢?应该像飞鸿踏在雪地吧。 偶尔在雪地上留下几个爪印,但转眼它又远走高飞,哪还记得这痕迹留在何方! 奉闲已经去世,骨灰已安放到新造的那座塔里面去了,当时在上面题诗的那堵墙壁已经坏了,因此不能再见到旧时题诗的墨迹了。 是否还记得当年赶考时的艰辛磨难,由于路途遥远,人困马乏,连那头跛脚的驴都受不了了。 前四句一气贯串,自由舒卷,超逸绝伦,散中有整,行文自然。首联两句,以雪泥鸿爪比喻人生。一开始就发出感喟,有发人深思、引人入胜的作用,并挑起下联的议论。“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当飞鸿远去之后,除了在雪泥上偶然留下几处爪痕之外,又有谁会管它是要向东还是往西呢。作者结合生活中的情景发出对人生的见解。用雪泥、鸿爪作喻,较之一般叙事文字直叙人生飘泊不定、匆匆无常要形象、蕴藉得多。根据清人查慎行《苏诗补注》记载,这个比喻是化用《景德传灯录》中天衣义怀禅师的话:“雁过长空,影沉寒水,雁无遗迹之意,水无留影之心。”苏轼的比喻非常生动、深刻,在宋代即被人称道,并被作为诗人“长于譬喻”的例证之一。“雪泥鸿爪”这个成语也就一直流传至今。次联两句又以“泥”“鸿”领起,用顶针格就“飞鸿踏雪泥”发挥。鸿爪留印属偶然,鸿飞东西乃自然。偶然故无常,人生如此,世事亦如此。他用巧妙的比喻,把人生看作漫长的征途,所到之处,诸如曾在渑池住宿、题壁之类,就像万里飞鸿偶然在雪泥上留下爪痕,接着就又飞走了;前程远大,这里并非终点。人生的遭遇既为偶然,则当以顺适自然的态度去对待人生。果能如此,怀旧便可少些感伤,处世亦可少些烦恼。苏轼的人生观如此,其劝勉爱弟的深意亦如此。此种亦庄亦禅的人生哲学,符合古代士大夫的普遍命运,亦能宽解古代士大夫的共同烦恼,所以流布广泛而久远。 全诗悲凉中有达观,低沉中有昂扬,读完并不觉得人生空幻,反有一种眷恋之情荡漾心中,犹如冬夜微火。于“怀旧”中展望未来,意境阔远。诗中既有对人生来去无定的怅惘,又有对前尘往事的深情眷念。 #心有一首诗足以慰风尘 #诗词 #宋词
00:00 / 03: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8
苏轼的“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出自《和子由渑池怀旧》),以极富禅意的比喻道尽了人生的漂泊感与无常性。它不仅是文学经典,更蕴含着深刻的生命哲思: “飞鸿”(大雁)是迁徙的候鸟,暗喻人在世间的行迹无定;“雪泥”象征偶然的落脚点,短暂易逝。鸿雁踏过雪泥留下指爪痕迹,但转瞬便被风雪覆盖——正如人生经历的一切,无论悲欢离合,终将被时间湮没。 鸿雁不为消失的爪印停留,依旧振翅飞翔。这暗喻一种人生态度:承认生命的短暂,却不困于虚无。正如他在《赤壁赋》所言:“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消逝中蕴藏永恒的生之律动。 个体在时空中的痕迹虽微如鸿爪,但苏轼并未导向悲观。他看透无常后,反生出一种“天地曾不能以一瞬,物与我皆无尽也”的宇宙意识——融入自然的流转,即是另一种永恒。 苏轼以诗为舟,载我们渡向生命的开阔处: 当领悟“雪泥鸿爪”是无常,亦是自由,便能在痕迹消散前,全心印下此刻的笃定;在风雪袭来时,依然有振翅的力量。人生真正的留痕,不在雪泥的深浅,而在鸿雁飞越千山的那份从容。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下一程,且如鸿雁——飞过,便是意义。 🌿#莲心禅韵 #江南烟雨 #岁岁安澜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
00:00 / 04: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8
00:00 / 00: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70
《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 @译文 人的一生到处奔走像什么呢?应该像飞鸿踏在雪地吧。 偶尔在雪地上留下几个爪印,但转眼它又远走高飞,哪还记得这痕迹留在何方! 奉闲已经去世,骨灰已安放到新造的那座塔里面去了,当时在上面题诗的那堵墙壁已经坏了,因此不能再见到旧时题诗的墨迹了。 是否还记得当年赶考时的艰辛磨难,由于路途遥远,人困马乏,连那头跛脚的驴都受不了了。 注释 此诗作于苏轼经渑池(今属河南),忆及苏辙曾有《怀渑池寄子瞻兄》一诗,从而和之。子由:苏轼弟苏辙字子由。 渑(miǎn)池:今河南渑池县。这首诗是和苏辙《怀渑池寄子瞻兄》而作。 “人生”句:此是和作,苏轼依苏辙原作中提到的雪泥引发出人生之感。查慎行、冯应榴以为用禅语,王文诰已驳其非,实为精警的譬喻,故钱钟书《宋诗选注》指出:“雪泥鸿爪”,“后来变为成语”。 老僧:即指奉闲。 坏壁:指奉闲僧舍。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苏轼与苏辙赴京应举途中曾寄宿奉闲。 蹇(jiǎn)驴:腿脚不灵便的驴子。蹇:跛脚。 简析    《和子由渑池怀旧》是一首七言律诗,此诗风格动荡明快,意境恣逸,圆转流走,是苏轼七律中的名篇。此诗前四句自由舒卷,超逸绝伦,以雪泥鸿爪比喻人生,把人生看作漫长的征途;后四句照应“怀旧”诗题,以叙事之笔,深化雪泥鸿爪的感触。全诗悲凉中有达观,低沉中有昂扬,读完并不觉人生空幻,反有一种温暖之情荡漾心中,犹如冬夜微火。诗人于“怀旧”中展望未来,意境阔远,既有对人生来去无定的怅惘,又有对前尘往事的深情眷念。#古诗词 #每天学习一点点 #诗词 #诗词名句赏析 #国学文化
00:00 / 00: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9
《和子由渑池怀旧》 宋•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以设问开篇,自答人生如飞鸿踏过雪泥——鸿雁象征漂泊的宿命,雪泥喻人生暂栖之地。意象清绝却暗藏苍凉。 雪泥偶留爪印,鸿雁却无暇回顾去向。“偶然”道尽人生无常,“那复计”写出来去匆匆的茫然,揭示存在本质的偶然性与瞬时性。 渑池寺中老僧逝去(骨灰藏新塔),当年题诗墙壁颓坏。“新塔”与“坏壁”形成时空对照:死亡与消逝是必然,记忆载体终将湮灭。 遥问弟弟可记得当年赴京赶考:路险驴疲,困顿狼狈。以具体往事锚定浮生,在无常中抓取一丝温情羁绊。 1061年苏轼赴凤翔任判官,途经渑池。五年前兄弟二人同科进士及第后曾宿此地寺院,收到苏辙怀旧诗后作此唱和。 “雪泥鸿爪”成为中国文化中人生漂泊的终极意象。 “飞鸿踏雪”喻人生无既定轨迹,一切皆是偶然相遇; 新塔替老僧,坏壁掩旧题——物质终将消亡; 唯有“往日崎岖”的共同时光,可对抗虚无。 承认人生如飘萍,却不堕入虚无,反以“还记得否”的追问,将兄弟情谊铸为永恒锚点; 蹇驴嘶鸣的琐碎记忆,经时间沉淀升华为生命寓言——于无常中珍惜当下,正是对命运最有力的回应。 @DOU+小助手 #古诗词赏析 #聊聊心中的最美古诗词 #人生到处知何似 #苏轼 #雪泥鸿爪
00:00 / 01: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6
《和子由渑池怀旧》宋朝·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译文 人的一生到处奔走像什么呢?应该像飞鸿踏在雪地吧。 偶尔在雪地上留下几个爪印,但转眼它又远走高飞,哪还记得这痕迹留在何方! 奉闲已经去世,骨灰已安放到新造的那座塔里面去了,当时在上面题诗的那堵墙壁已经坏了,因此不能再见到旧时题诗的墨迹了。 是否还记得当年赶考时的艰辛磨难,由于路途遥远,人困马乏,连那头跛脚的驴都受不了了。 赏析   前四句一气贯串,自由舒卷,超逸绝伦,散中有整,行文自然。首联两句,以雪泥鸿爪比喻人生。一开始就发出感喟,有发人深思、引人入胜的作用,并挑起下联的议论。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当飞鸿远去之后,除了在雪泥上偶然留下几处爪痕之外,又有谁会管它是要向东还是往西呢。作者结合生活中的情景发出对人生的见解。用雪泥、鸿爪作喻,较之一般叙事文字直叙人生飘泊不定、匆匆无常要形象、蕴藉得多。苏轼的比喻非常生动、深刻,在宋代即被人称道,并被作为诗人“长于譬喻”的例证之一。“雪泥鸿爪”这个成语也就一直流传至今。次联两句又以“泥”“鸿”领起,用顶针格就“飞鸿踏雪泥”发挥。鸿爪留印属偶然,鸿飞东西乃自然。偶然故无常,人生如此,世事亦如此。他用巧妙的比喻,把人生看作漫长的征途,所到之处,诸如曾在渑池住宿、题壁之类,就像万里飞鸿偶然在雪泥上留下爪痕,接着就又飞走了;前程远大,这里并非终点。人生的遭遇既为偶然,则当以顺适自然的态度去对待人生。果能如此,怀旧便可少些感伤,处世亦可少些烦恼。苏轼的人生观如此,其劝勉爱弟的深意亦如此。此种亦庄亦禅的人生哲学,符合古代士大夫的普遍命运,亦能宽解古代士大夫的共同烦恼,所以流布广泛而久远。 五、六句言僧死壁坏,故人不可见,旧题无处觅,见出人事无常,是“雪泥”、“指爪”感慨的具体化。尾联是针对苏辙原诗“遥想独游佳味少,无言骓马但鸣嘶”而引发的往事追溯。回忆当年旅途艰辛,有珍惜现在勉励未来之意,因为人生的无常,更显人生的可贵。艰难的往昔,化为温情的回忆,而如今兄弟俩都中了进士,前途光明,更要珍重如今的每一时每一事了。在这首早期作品中,诗人内心强大、达观的人生底蕴已经得到了展示。 #苏轼 #关注我每天坚持分享知识 #有声故事
00:00 / 03: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
00:00 / 01: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