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84
徐忠洲1年前
皂荚古树#浴火重生#儿时记忆#人树和谐#美丽乡村旅游 这棵皂荚古树位于龙阳镇尹庄,离我老姨家的院子只有数米距离,所以小时候经常见到,记忆很深,由于小时没有刻意留心,对这颗树的具体情况知之甚少,后来听说因孩子在洞中玩火烧坏了,再后来听说过距离最近的东边从南到北人家都发生过非常之事……感叹于世事的无常。 前一段时间,我去看望从外地回来的姨跟姨夫,姨夫领我去看望这棵树,讲述这棵古树浴火重生的故事,古树和周边住户人家休戚与共的相互影响,古树身上的神秘……引起我无限的遐想和深思。 古树属于古老乡村的文化和文明,他不仅仅是风景。在数百年甚至上千年与周边人的相处中,自然与人类形成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人类栽培浇灌古树,古树给人类以荫护与氧气,人类破坏古树,古树以他的方式惩罚人类。 古树往往会成为人们的精神支柱,人类对古树的依恋万代相传。有一种说法,出门在外游子思念家乡首先想到的古树。执身念重的乡贤达人仁人志士在色身不存后往往以古树为英灵精神寄存之所。久而久之,古树便成了无所不能的神树。所以,保护古树就是保护自己外在环境和精神家园,时时回念家长的古树可以使自己回归本心,不再作游心物外孤魂野鬼。#民风民俗 #人居环境 #乡村生活记录 #千年老树 #一草一木
00:00 / 02: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8
00:00 / 00: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9
从千年皂角树说开去     在扶沟城区桐丘路与步行街交叉路口偏南隅路东,有一棵千年皂角树。它高约五米,树身直经约一米,4根粗大的树干朝向西方,树冠硕大、遮天蔽日,据有关部门测定,此树已近千年,为扶沟县重点保护文物。这棵千年皂角树是何人所栽,又怎么会与扶沟著名的“一母二进士”扯上关系,请你点赞关注支持一下,听我给您揭秘。明朝万历年间,在任河间府通判的扶沟人何岑育有两子,名曰何出图、何出光,二兄弟勤奋好学,先后考中进士。后受其母教悔,干净做人,勤廉为官,被后人称为“一母二进士”。何氏兄弟考中进士后,求得皇上恩准,由其父何岑主持,在扶沟县城的东街西端建了一座“世登科第坊”牌坊,成为当时扶沟县城72座牌坊中比较特殊的一座。 弟弟何出光为照顾家人,在扶沟县城内购置一片房产,安置家人居住。现存的这棵皂角树当时就在何出光购置的房产的院子里。经过多少代的繁衍和传承,他的子孙后代沿续使用该院。1985年,县城规划开街,该房产部分被充,县里对这棵千年皂角树比较重视,专门单独规划保留,确定县级文物并安排专人看管。 这棵皂角树是何出光家人所栽或是其买下该宅院前就已成木,现已无从考证。清朝时编修的扶沟县志中,描写南街的牌坊时,曾有一段文字:“节孝坊,南街皂角树北”,可见此树在当时就被当作地标使用。这棵皂荚树虽然不是什么名贵树种,由于它生长的年岁长久,很自然成为一个地标,这个不足为奇。一棵普通的皂角树,考究其为何人所栽已无意义,但它能活千年不衰,表现出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这象征着面对困难和挫折,迎难而上、不屈不挠,!以树喻人,生活在当今时代的我们,应有不可或缺的朴质和坚强,更应具有力求上进的精神。这观点你赞同吗?
00:00 / 02: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12
00:00 / 06: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12
00:00 / 02: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62
00:00 / 01: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2: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8
高大的皂荚树,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唯独没有找到赤练蛇,和那老和尚。 小学三年级,8岁娃,第一次认识鲁迅。 三味书屋是清末绍兴城内颇负盛名的一所私塾。 正中上方悬挂着的“三味书屋”匾额 及两边柱子上的抱对: “至乐无声唯孝弟,太羹有味是诗书” 均系清朝著名书法家梁同书所题。 ✍️“三味”的意思为: 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yáo zhuàn), 诸子百家味如醯醢(xi hǎi醋、肉酱)。 1. “读经味如稻粱” · 经书(如《诗经》《尚书》等儒家经典)是文化根基,如同每日必需的主食(稻米和小米),提供最基本的精神滋养。 2. “读史味如肴馔” · 史书(如《史记》《资治通鉴》)如同丰盛的菜肴,内容生动丰富,能拓宽视野,提供深刻的历史经验与教训。 3. “诸子百家味如醯醢” · 诸子百家(如道家、墨家等学派著作)如同调味品(醋和肉酱),思想多元尖锐,能激发思考,丰富心智,使知识体系更完整。 整体寓意:强调不同类型的典籍在个人修养中扮演不同角色,呼应了清代学者张潮在《幽梦影》中的观点——完整的学问需兼容并蓄(经史子集)。 这一比喻既体现了古人对读书的深刻理解,也启示现代人:知识结构应均衡,基础、实践与思辨缺一不可。 匾额下挂着一幅松鹿图,学生每天上学要先对着匾额和松鹿图行礼,来代替向孔子行礼,然后才开始读书。 #鲁迅先生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带着课本去旅行 #绍兴 #鲁迅故里
00:00 / 01: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滨州有棵千年古树 滨州市区 从这里起源 滨州市区有棵千年古树,你知道在哪吗? 滨州市区从这里起源,你了解吗? 说到滨州市区,就离不开北镇。 上世纪50年代初,惠民地区地委行署从惠民县迁至滨县北镇,在老北镇西北新建城区,人们称为“新北镇”。在新北镇建设之前,地委行署多个部门就暂时驻扎在老北镇。 有关老北镇,在之前的视频中我们详细讲过。这里早在汉朝就已存在,后来因为地处蒲台县城和大清河以北而得名,在历史上是有名的水旱码头。 在北镇,有一种说法,叫“先有皂荚树,后有北镇街”。 这棵树在哪?这句话有什么来历? 第一个问题,这棵树,就在六街。 沿六街蔬菜批发市场东门向南约50米,有条东西向街道,向西约100米,有条南北向胡同,折向南20米,左边一条狭窄的小巷里,就隐藏着这棵千年古树。 为什么说“现有皂荚树,后有北镇街”? 据传,在1400多年前,大清河发大水,当地县令骑马到这里巡查水情。因水势过大,马受惊吓后将县令掀入急流。危急时刻,一位小皂隶(衙役)奋不顾身跃入水中救下县令,自己却被洪水卷走。 获救后的县令感恩皂隶的救命恩情,亲手在岸边种下一棵皂荚树以示怀念。后来,皂荚树越长越高,到码头附近居住的人也越来越多,逐渐形成了一个较大规模的集镇,就是后来的北镇。 据《滨州市地名志》记载,这棵有着1400多年历史的古树本树已枯,清朝时期又从原根系上生长出一棵新树,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棵。 在一定程度上,这棵皂荚树可以说是滨州市区的始祖树。 春季,万物生长,这棵千年沧桑古树新芽泛绿,生机勃勃;待到夏日,树冠成荫,注视和庇佑着滨州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民。 有关皂荚树的故事,我们先讲到这里。 爱家乡,爱滨州,滨州的故事,我们以后继续说。#滨州 #城市记忆
00:00 / 02: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67
00:00 / 00: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