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出海口改回江苏可行吗? 历史上,黄河多次改道,在明清时期,黄河长期经江苏入海,这一时期缓解了渤海萎缩的压力,还给江苏沿海造就了不少滩涂湿地。不过,黄河夺淮入海也导致淮河无法及时通过出海口,引起苏北内涝,逐渐形成洪泽湖,整个江淮水系变得紊乱,每年汛期都要抗洪抢险。后来好不容易让黄河调到山东出海,淮河也重新挖了一条河出海,这几年洪涝灾害才有所减少。 现在很多学者和专家提议让黄河回归明清故道,主要是考虑到让黄河入黄海能扩大填海造地,缓解渤海萎缩的问题,还能在江苏以东大幅度增加国土面积;同时可以解决黄河下游地上河的问题,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渤海。 黄河改道走黄海,会让现有的黄河下游山东沿线的工农业和居民用水失去来源。虽然有建议进行分流,将一部分清水流向山东,含沙量较大的水流冲向黄海,但现今黄河的水量不够大,进行这样的分流或许有些勉为其难。不过,未来如果能在黄河上游调水增加黄河的水量,比如红旗河或者朔天大运河计划调一部分水入黄河,该方案或许可以实施。 以前黄河从江苏走,把苏北地区原有的河道系统全部破坏了。目前,江苏北部已形成相对完善合理的河流体系,如果黄河再从江苏入海,势必打破现有的平衡,引发生态环境的变化。而且黄河改道可能会影响到依赖黄河形成的黄河文明地区,这些地区本身降水少,干旱缺水,一直依靠黄河水维持生态和文明发展。 从工程角度来看,要实施黄河改道工程,需要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比如要挖新的河道,还要处理挖出的土等,成本非常高。 黄河出海口改回江苏牵涉面很大,涉及到生态、成本、水资源分配、社会情感等诸多问题。目前来看,可操作性不大。虽然这个方案有一定的好处,但要克服的困难和挑战也很多。未来如果在水资源调配、生态保护等方面有更好的解决方案,或许可以重新考虑这一方案,但当下还需要谨慎对待。 #黄河 #黄河入海口 #黄河改道 #地理知识 #渤海湾
00:00 / 00: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19
00:00 / 01: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2
00:00 / 15: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0: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00:00 / 02: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
00:00 / 01: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625
00:00 / 01: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2: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0
00:00 / 00: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50
国庆小长假,女儿带我们老两口和八岁的小外孙自驾江苏,开启了一场收获满满的亲子之旅。 我们一路走过宿迁项王故里、扬州瘦西湖以及无锡三国水浒城。返程途中,还经过了徐霞客故里、“天下第一村”华西村和山东东营的黄河入海口。带着孩子一路阅地理、读历史、品美食、体验不一样的风土人情。最难忘的,是在扬州市政府食堂品尝地道淮扬菜,还接受了扬州日报记者的即兴采访。淮扬菜的那份精致与平和,让我们真切体会到什么是“国宴水准”,什么是“为民践行”。扬州人的匠心,从瘦西湖的一草一木延伸到生活的一餐一饭,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虽然因为时间关系,忍痛放弃了南京、常州和苏州,也遗憾错过了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但重点游览的三国水浒城已足够让小外孙兴奋不已!旅途中的遗憾,正是为了下一次更好的重逢。 这趟旅行我的最大的感悟是:最好的教育在路上。如果娃娃来不及读万卷书,那就先让他走万里路吧!但最美的生活,永远在家里!归来稍作休整,为家人做一顿可口的家乡饭,是旅程最温暖的句点。 今天清晨我早起半小时,专为即将上班、上学的大孩子小孩子们做了一桌老陕风味的早餐。旅行开阔了眼界,而家的温暖,则守护着这份美好。生活,不能将就!既要生动,也要温馨——就是要这样有滋有味! 🍽️ 主食:绿叶菜+香菇丁+胡萝卜丁煎饼 🍽️ 主菜:炒土豆丝、凉拌黄瓜胡萝卜洋葱三丝、蒜泥豇豆、香葱炒鸡蛋、清炒螺丝椒 🍽️ 辅食:水果玉米、芝麻油泼辣子、牛肉酱、蒜泥醋汁 🍽️ 果盘:螺纹哈密瓜、绿圣女果、陕西大荔冬枣、新疆嘎啦苹果、山东秋月梨、云南人参果(自选) 🍽️ 饮品:新希望鲜奶、自制豆浆(自选) 向扬州学习!早餐尽量向自助餐发展!带娃旅行6天,回家秒变陕菜大厨![色]这趟值了! 更多旅途中的生动趣事,我会抽时间原汁原味地分享在抖音里。热忱欢迎朋友们来看哦!节日快乐! #江苏自驾 #亲子旅行 #家的味道 #向扬州学习 陕西礼泉薄太后塔下女子刘敏贤国庆小长假最后一天即10月8日于天津女儿家即兴有感草笔
00:00 / 07: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9
@云飞扬1周前
#最美公路风景 # 国庆假期,说是出去旅游,可我觉得更像是一次探索。我没有选择人从众的大众景点,而是选择苏北沿海地区的小众景点。很多次我看着地图,想像苏北沿海的滩涂、黄河古道、淮河水道真实的样子。 车子在苏北平原上一路向东南,路宽车稀。风带着海潮的咸润气息扑来。天际线上,成排的白色风车缓缓旋转,巨大的叶片切割着海风,像这片土地上沉默而有力的巨人,耕耘着无尽的滩涂与圩田。 一路走来,更多的是工厂林立,田圩交错,却没路过几个村落,少有的几处农舍点缀其间,偶尔有鹭鸟从路边的芦苇丛中翩然飞出。 循着美丽的海堤前行,海头镇、秦山岛、月亮湾、扁担港河口串起历史的脉络,去寻找那些深埋在地理历史基因里的痕迹。 黄河曾在此奔流入海七百余年,携来的巨量泥沙塑造了这片广袤的陆地。故道如今大多已沉入地下,唯有某些裸露的断面,那层层叠叠的沙土,还在无声诉说着“夺淮入海”的沧桑巨变。而淮水,在被黄河裹挟、失去独自入海通道的数百年后,其下游水道依然在这片土地上蜿蜒,如同一条滋养文明的脉搏,默默接纳着四方的水流,最终汇入黄海。 这里,围圩是改造自然的奇迹,风车是现代的步伐,水田是农耕的诗行,而那深埋的古道与不息的水道,则是大地肌理上刻写的厚重史诗。
00:00 / 00: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