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480
00:00 / 02: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82
00:00 / 04: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5
李嘉诚近期甩卖大湾区地产背后的思考? 2025年7月,李嘉诚家族以最低40万/套的价格集中抛售大湾区400套房源(惠州、中山、广州、东莞4个项目),引发地产股震荡与市场焦虑。这一动作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其跨越半个世纪的资本运作术在新时代的延续,折射出地产行业深度变革的三大核心逻辑。 1.商业本质:时空套利的终极演绎 囤地模式利润收割:所售项目均为早年低价地块,如东莞海逸豪庭(1999年拿地)、北京御翠园(捂地21年),通过超长开发周期稀释土地成本。即便惠州项目单价降至8632元/㎡(较峰值跌38%),因早期地价近乎"免费",综合利润率仍超35%。 精准定位港人需求:利用大湾区与香港房价差(19.6万/㎡ vs 0.86万/㎡),以"香港首付购大湾区整房"为卖点。2024年港澳居民内地购房跨境收入达30.8亿元,惠州项目近600套由港人购得。 2.市场信号:地产暴利时代终结 价格踩踏印证颓势:东莞别墅单价从6.8万腰斩至1.8万,北京御翠园打7折抛售。同步抛售香港深水湾老宅(网传折价50亿港元),释放对内地楼市长期看空信号。 行业洗牌加速:消息引发招商蛇口、万科等房企单日跌幅超5%,中小开发商生存空间进一步压缩。 3.深层动因:全球化投资受挫与模式反噬 海外亏损倒逼回血:英国水务亏损超20亿英镑、巴拿马港口交易被叫停致市值蒸发781亿港元,抛售内地资产可为海外业务输血。 政策围剿囤地模式:内地严打囤地(如北京项目因捂地被罚),地方政府转向引入产业资本,传统"低买高卖"空间消亡。 总结:转型阵痛与时代隐喻 李嘉诚此举表面是"港人北上置业"需求转移的套现策略,实则为全球化退潮下的战略收缩: -短期争议:超低价抛售或引发区域房价踩踏,资本外流通道风险隐现; -长期趋势:标志依赖土地红利与政策套利的旧模式终结,房企被迫转向租赁、城市更新等赛道。 这场撤退既延续其"时间套利"哲学,更揭示地产黄金时代落幕中,老牌资本如何以断腕求存叩响转型之门。
00:00 / 01: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00:00 / 01: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8
00:00 / 05: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