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9: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986
00:00 / 03: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4
阿松2周前
阿松作品 范仲淹与《岳阳楼记》#历史 《岳阳楼记》是北宋范仲淹于1046年应好友滕子京之请所作,借岳阳楼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背后折射出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与滕子京的贬谪经历,以及儒家士大夫超越个人得失的政治理想。 创作背景与故事 政治背景:庆历新政(1043-1045年)失败后,范仲淹与滕子京均遭贬谪。滕子京于1044年谪守巴陵郡(今岳阳),虽处逆境仍励精图治,重修岳阳楼并请范仲淹作记;范仲淹时居邓州,未亲临岳阳楼,仅凭滕子京所赠《洞庭晚秋图》及书信完成创作。 写作动机:表面为楼记,实为借景抒怀,回应政治挫折。范仲淹通过对比“淫雨霏霏”与“春和景明”两种景象引发的迁客悲喜,批判个人得失局限,提出“古仁人之心”的理想境界。 核心情怀内涵 “先忧后乐”的济世精神:主张士大夫应超越个人荣辱,以天下苍生福祉为先。范仲淹自身实践如购置义田救济族人、终身清贫,印证了这一情怀并非空谈。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然胸襟:强调无论顺逆均保持恒定心态,体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观。范仲淹多次被贬仍心系朝政,如处江湖之远仍忧国事,彰显此境界。 理想与现实的统一:文章既直面迁客骚人的情感局限,又通过“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论述,将个人抱负与国家命运结合,形成完整哲学体系。 历史影响与价值 文学地位:突破传统楼记写景框架,以情景交融、议论升华的手法开创散文新境界,被誉为“千古奇文”。清代金圣叹评其“一肚皮圣贤心地,发而为才子文章”。 精神传承:“先忧后乐”思想成为中华文化中家国情怀的典范,激励后世知识分子担当社会责任。其现实意义在于启示现代人超越物质得失,坚守公共责任。 #历史
00:00 / 00: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1
00:00 / 01: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