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2: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6
00:00 / 00: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68
00:00 / 01: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浧宏1周前
农业生产的本质就是控制和驯服。对植物的控制,对动物的驯服,以及对劳动力、土地,以及各种资源的控制。 多年的农业实践中,通过对生命生长发育过程的控制,人类驯化了植物、动物和土地,让这些驯化了的如玉米、稻谷、小麦等植物,牛马羊猪等动物,按照农民的意愿生长、成熟。驯化的过程以及驯化后的管理,就是人类对植物、动物和土地的控制。 对植物、动物和土地的控制,就会升级为一些人对控制植物、动物和土地的人(奴隶、农民)的控制,社会自然演化为金字塔结构。结果是人也被驯化了,被镶嵌在社会结构之中。 在农业社会,人都是有身份的。身份是农业社会的象征,出身、血统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等级,是农业社会通过驯化、控制人、从而控制农业生产的必需。各种形式的等级制,以及服务这些等级制需要的意识形态应运而生。经过数千年的打磨、深化,儒家思想牢牢地烙在了民族的记忆里。 农业社会里的人被社会身份所定义。每个人都有社会身份的社会就是等级社会,是金字塔型的纵向结构,农民被地主控制,地主被基层官吏控制,官吏被上一级官吏控制……逐级推导上去,全社会的控制权,最终落在皇帝手中。这些都是历史上的曾经。 社会赖以组织化的思想观念是倾向于集体主义的。因为要将散乱的、零星生产的,将一个个散乱的土豆那样的小农组织起来,需要用集体主义的麻袋把他们装在一起。统治者依赖集体主义这一观念。所以他们长期宣扬灌输集体主义意识。中国历史上广为宣传的英雄,多是保家卫国的民族英雄,为集体做出牺牲和贡献的英雄,少见有宣扬反对阶级压迫的英雄,原因就是历史上的统治者需要推广集体主义观念。 思想意识是保守封闭的,这是农耕生产方式的附属物。因为农业生产,人附着在土地上,家庭是非常重要的观念,乡土意识浓厚,多虑近而少虑远,重近事轻远事,重亲情轻理法。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差序结构”,是一个非常形象的描述。农业社会的人际关系立足于血缘、地缘关系,以自己为中心像水波纹一样推及开,愈推愈远,愈推愈薄的社会格局。在农业社会,各种圈子非常重要,因为大家行事的原则,圈子内一个样儿,圈子外又一个样儿。处理事情的原则往往因人而异。 农业社会的秩序,依靠权力来提供。官本位或者说权力本位,就是农业社会秩序的保障。这种权力来源何处、靠什么维系?历史有历史的答案,现代有现代的要求。
00:00 / 03: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徐伟忠1周前
生命共同体的“共通规律” 中医的“经络”能用到农业上?生命共同体的“共通规律” 中医里“看不见的经络”“气脉”,看似和农业无关,实则揭示了一个重要规律——动植物与人类同属生命共同体,有相通的认知逻辑,这些逻辑能帮我们更好地理解作物生长。 中医认知人体,既看“看得见的解剖结构”(如心脏、肝脏),也看“看不见的功能系统”(如经络、气血);农业认知作物,同样需要兼顾“有形”与“无形”:“有形”是根系、叶片、果实(类似人体器官),“无形”是植物的“信号传递”(类似经络)、对环境的应激响应(类似人体免疫力)。比如捕蝇草能快速闭合叶片捕食昆虫,就是植物“无形应激系统”的体现;作物遇到干旱时,会通过根系分泌物质“召唤”微生物帮忙,这就是“无形的信号交流”。 这种共通性还能直接指导种植:比如中医“整体调理”的思路,可用于农业生态防控——不用单一农药杀虫,而是用“高分子材料+无毒制剂”复合,在作物周围形成“生态屏障”,既杀虫又不破坏环境;再比如中医“顺时养生”,对应农业就是“按月球节律管理”——月圆时作物钾肥吸收效率高,适合施肥;月缺时适合采收根茎类,能减少裂果。 生命的本质是相通的,用认知人体的智慧认知作物,能让农业更贴近生命规律,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片面做法。#徐伟忠
00:00 / 00: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00:00 / 00: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7
00:00 / 01: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徐伟忠2周前
植物次生代谢物:工业与健康领域的“天然宝藏” 植物次生代谢物:工业与健康领域的“天然宝藏” 植物次生代谢物,这一植物在长期进化中形成的“化学产物”,不仅是植物应对环境挑战的“生存智慧”,更在工业生产和人类健康领域绽放出璀璨价值,成为推动产业发展、守护生命健康的“天然宝藏”。 工业原料的“黄金来源” 在工业领域,植物次生代谢物撑起了多个产业的“半壁江山”。天然橡胶的故事尤为典型,三叶橡胶树和杜仲树产生的聚异戊二烯类次生代谢物,前者是顺式 - 聚异戊二烯,后者是反式 - 聚异戊二烯,均由甲羟戊酸途径合成。它们是合成橡胶难以替代的世界性工业原料,广泛应用于轮胎、密封件等众多工业制品,更是国家重要的战略物资。 漆树分泌的漆酚(酚类化合物),是生漆工业的核心原料,生漆以其优异的耐腐、耐磨、耐酸碱特性,在家具、建筑、工艺品等领域占据独特地位。此外,植物次生代谢物还广泛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玫瑰、薰衣草的萜类化合物是高端香料的灵魂;栀子、红花的色素类次生代谢物为食品、化妆品披上斑斓外衣;花椒、桂皮的次生代谢物是调味品的风味担当;从植物中提取的活性成分更是化妆品领域“天然护肤”的关键密码……这些次生代谢物为工业生产提供了丰富且独特的原料选择。 人类健康的“传统药库” 人类在进化历程中,因发展神经系统和大脑获得生存优势,几乎丧失了产生次生代谢物的能力。但面对环境恶化引发的各类疾病,植物次生代谢物便成为人类对抗病痛的“外援力量”。 回溯原始时代,人类祖先在采食植物、狩猎生存的过程中,逐渐摸索出植物对人体的影响。他们通过无数次有意识的试验、观察,甚至口尝、身受,积累起利用植物防治疾病的知识。比如,先民发现某些植物能缓解疼痛、消除炎症,便将其用于伤口处理;有些植物能调节肠胃,就作为消化疾病的“天然药方”。在漫长岁月里,这些经验不断沉淀,形成了传统药物体系——尽管当时人们并不知晓其中的药用成分和药理机制,却凭借实践智慧构建起一套应用传统药物的经验与理论。 如今,随着科技发展,人类从植物中提取、分离次生代谢物,实现了药物的工业化生产,这是植物药应用的一次重大飞跃。从治疗疟疾的青蒿素(源于青蒿的次生代谢物),到缓解心血管疾病的丹参酮(丹参的次生代谢物),再到具有抗癌潜力的紫杉醇(红豆杉的次生代谢物)……植物次生代谢物在现代医药领域持续发光发热,成为人类健康的重要守护者,也为新药研发#徐伟忠
00:00 / 00: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0: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323
00:00 / 00: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