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下的诗意人生画卷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东坡居士这一问,带着几分豪迈与洒脱,又藏着些许对未知的探寻。他手持酒杯,目光望向那浩渺苍穹,那一刻,他与明月仿佛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这轮明月,从古至今,见证了多少世间的悲欢离合,又承载了多少文人墨客的深情与思绪。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短短几句,将东坡内心的矛盾与挣扎展现得淋漓尽致。他向往着那超凡脱俗、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境,可又割舍不下人间的温暖与牵挂。这何尝不是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的真实写照呢?我们常常渴望挣脱现实的束缚,去追寻那遥不可及的梦想,却又在心底深处眷恋着身边的平凡与真实。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光如水,轻轻流转,洒在华丽的楼阁上,又悄悄地透过雕花的窗户,照在那些难以入眠的人身上。这无眠之人,或许是被生活的琐碎所困扰,或许是被离别的思念所缠绕。而月光,就像一位无声的倾听者,默默地陪伴着他们,给予他们最温柔的慰藉。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东坡以一种豁达而通透的心境,道出了人生的真谛。人生就像这月亮一样,不可能总是圆满无缺,有相聚时的欢乐,就有离别时的悲伤;有成功时的喜悦,就有失败时的沮丧。但正是这些酸甜苦辣,构成了我们丰富多彩的人生。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东坡对亲人、对朋友最真挚的祝福。即使相隔千里,只要我们抬头望向同一轮明月,心便紧紧相连。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我们常常因为忙碌而忽略了身边的人,忽略了那些最珍贵的情感。而中秋,正是这样一个让我们停下脚步,与亲人朋友相聚,共赏明月、共享温情的时刻。 #蒋勋 #蒋勋细说红楼梦 #疗愈 #苏东坡 坡#中秋节
00:00 / 01: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7
00:00 / 00: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925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北宋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 丙辰年(公元1076年)的中秋节,通宵痛饮直至天明,大醉,趁兴写下这篇文章,同时抒发对弟弟子由的怀念之情。 像中秋佳节如此明月几时能有?我拿着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高遥在上的宫阙,现在又是什么日子。我想凭借着风力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担心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了,我经受不住寒冷。起身舞蹈玩赏着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月宫哪里比得上人间烟火暖人心肠。 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明月不应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可又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之时才圆呢?人生本就有悲欢离合,月儿常有圆缺,这样的好事自古就难以两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都能平安健康长寿,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赏明月。 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诗、词、文、书、画均成就极高,词风豪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作品兼具哲思与浪漫情怀。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当时苏轼因与变法派政见不合,外放密州任职。词中以明月为引,开篇借天问抒发对人生的思索,继而将个人际遇与自然规律相融合,表达对世事无常的豁达。下阕以月光寄寓对弟弟苏辙的思念,更升华至对天下离人的美好祝愿,兼具文学美感与哲理深度,成为中秋词的千古绝唱。 #爱上古诗词 #见证成长
00:00 / 00: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1
00:00 / 01: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