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93
00:00 / 04: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847
00:00 / 00: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宋词史上动人的兄弟唱和之词 熙宁九年(1076)中秋,苏轼在密州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寄给六年未见的苏辙,“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成为兄弟相思的千古名句。 熙宁十年(1077)四月—八月,苏辙送兄赴任徐州,留下“百馀日”。中秋夜二人泛舟清河,终于不再“千里共婵娟”。 节后临别,苏辙先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句句计数“七度中秋”“明夜孤帆水驿”,愁极而泪。苏轼读罢“以其语过悲”,于是步原韵、用同调再和一首,就是这首《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 他们在内容上的“一问一答” 。苏辙写“离”,“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担心兄弟像王粲那样终生漂泊,最后只能登楼相望。 苏轼写“归”,借谢安“功成名遂却病困西州”的典故,劝弟弟“须早计,要褐裘”,及早抽身、归隐相随;“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把离愁转成“将来一起隐居、对酒忘忧”的约定,用旷达化解悲伤。 兄弟二人一悲一达,弟弟怕“永远分开”,哥哥则言“迟早一起归隐”。 主题又互补,苏辙重在“相见时难别亦难”,苏轼重在“及早归隐、后会长同”,共同完成“兄弟情深—宦海易老—早日归休”的完整叙事。 总之,苏辙之《徐州中秋》是离别时的伤感,苏轼之《安石在东海》是离别时的约定,两阕《水调歌头》同调同韵,前后唱和,不仅表现了兄弟情深,也成为宋词史上最动人的兄弟唱和之词。 “安石在东海,从事鬓惊秋。”谢安当年隐居在东海边的东山,出仕时鬓发已惊现秋霜。 “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人到中年,最怕与亲友离别,只能用音乐来排遣离愁。 “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扶病入西州。”本以为功成名就之后,可以沿着东来的水路回到故乡,没想到却带病进了西州(再也未能归隐)。 “雅志困轩冕,遗恨寄沧洲。”高洁的志向被官帽所困,只能把未竟的归隐之恨,寄托给苍茫的江湖。 “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一年又将尽,得赶紧打算,准备粗布衣裳(归隐行装)。 “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迟留。”故乡远在千里,但凡遇上好山水、好朋友,就忍不住多停留几日。 “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我喝醉了唱歌,你在旁应和;我醉倒了,你扶我一把;只有酒能叫人暂时忘掉忧愁。 “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哪怕像刘备那样的英雄,此刻也任凭他与我相对高卧,不去管天下事了。 #古诗词#唐诗宋词#经典诗词赏读#唯美诗词#古诗词赏析
00:00 / 00: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7
00:00 / 01: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9
00:00 / 00: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