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3: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1: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1
00:00 / 01: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
00:00 / 00: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9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思乡怀人之作,语言朴素却情感深沉,尤其以“时空交错”的构思和“未说尽的思念”打动人心。以下从核心角度解析: 一、原文与背景:一封“未寄出的家书” 这首诗是诗人旅居巴蜀(今四川)时写给北方亲友(一说妻子)的,题目“寄北”即点明“寄给北方的人”。当时诗人漂泊异乡,归期未定,浓浓的思念便融入了巴山的夜雨之中。 二、意象与情感:以“雨”为线,串联思念 1. “君问归期未有期”——开篇的无奈与牵挂 亲友问“何时归来”,诗人却只能回答“还没确定的日期”。一句“未有期”,既写出漂泊的身不由己,也藏着对“归期”的渴望——表面是回答,实则是把“思念”和“无奈”直接抛给读者,直白却动人。 2. “巴山夜雨涨秋池”——景物中的愁绪 “巴山”点明地点,“秋”点明时节,“夜雨”是核心意象。秋雨连绵,池水因雨而“涨”,既写实景,又暗喻“思念像池水一样越积越深”。秋日多雨易添愁绪,夜雨的静谧更让人孤独,这一句用景物把无形的思念变得具体可感。 3.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从“盼归”到“忆今”的时空跳转 这是全诗的妙笔:“何当”(什么时候才能)是对未来的期盼——想象回到家中,和亲友在西窗下共剪烛芯(古人蜡烛燃久会有烛花,剪烛是亲密相处的细节);而“却话巴山夜雨时”,则是想象未来相聚时,会说起“现在(巴山夜雨时)的思念”。 从“当下的孤独”到“未来的相聚”,再到“未来回忆当下”,三层时空交织,让思念不止于“想回家”,更添了一层“对相聚时温情场景的憧憬”,把牵挂写得绵长又温暖。 三、主旨:藏在期盼里的深情 全诗没有直喊“我想你”,却通过“归期未定的无奈”“夜雨涨池的愁绪”“共剪烛的期盼”,层层递进地展现思念。尤其最后两句,用“未来的相聚”反写“当下的孤独”,让深情藏在憧憬里,不直白却更动人——最深的思念,往往是“想到和你说起现在的想念”。 四、语言特点:朴素却余味无穷 诗中都是日常语言(“归期”“夜雨”“剪烛”),没有华丽辞藻,却因“时空交错”的构思显得精巧。“巴山夜雨”两次出现,前一次是当下的愁,后一次是未来回忆的甜,同一场景在不同时空中有了不同意味,让人读完后,仿佛也跟着诗人在“现在”和“未来”间回味那份牵挂。 用最朴素的语言,借一场夜雨串联起“当下的愁”与“未来的盼”,把异乡思念写得既有孤独的真实,又有相聚的温暖
00:00 / 03: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