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皓月当空清辉遍洒九州夜 观天对视万里共赏天地人 #中秋的由来#广东汕头铜钵盂#铜钵盂灵潭#南佳织造#广森泰纺织 这短短两行诗,以雄浑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壮丽而深邃的中秋月夜图,不仅写景,更蕴含着一份超越时空的哲学沉思。 首句“皓月当空清辉遍洒九州夜”,起笔便气势恢宏。“皓月当空”四字,瞬间将一轮明亮、圆满的月亮定格于天幕中央,它是这幅画卷唯一的主宰。“清辉遍洒”则生动描绘出月光如水银泻地般柔和、清澈而无私的光辉,静静地覆盖着广袤大地。“九州”作为中国的古老代称,点明了这月华所照耀的疆域之辽阔,也暗喻了中华文化圈共同的文化根基与节日情感。整个句子构建了一个宁静、圣洁且普世共享的夜晚,为后文的抒情与哲思奠定了宏大的舞台。 承接着这无边的月色,第二句“观天对视万里共赏天地人”将视角从苍穹收回,转向了人与天地的关系。“观天对视”是一个极富张力的表达——人不再是被动地仰望,而是与苍天、与明月进行一场平等的、静默的精神交流。这其中既有对宇宙之美的赞叹,也包含着对生命与时空的深邃思考。“万里共赏”突破了物理空间的阻隔,道出了中秋的核心精神:无论身处何方,此刻我们都沐浴在同一片月光下,心意相通,共同参与这场跨越千里的审美与仪式。 最精妙之处在于结尾的“天地人”。这三个字掷地有声,将诗的意境提升至哲学的高度。它源自中国传统文化中“三才”的观念,天、地、人三者和诸共处,构成了宇宙的完整体系。在这中秋之夜,皎皎明月(天)、苍茫大地(地)与心怀感念的亿万生灵(人),共同凝聚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圆满的共同体。 总而言之,这两句诗不仅仅是在描写中秋的月色,更是在颂扬一种由明月缔结的、横跨空间的文化认同与精神团圆。它让我们感受到,个人虽渺小,却因这共同的文化血脉与天地并立,在永恒的月光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与归属。
00:00 / 00: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1: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
中秋:万家团圆,举国同庆 “桂华流瓦,清辉盈户,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当中秋的跫音悄然踏响,似一曲悠扬的古韵,在华夏大地的每一寸空间里悠悠回荡,整个神州瞬间沉浸于一片如梦似幻的温馨与欢乐之中,万家团圆之景如诗如画,举国同庆之氛围热烈而深沉。 “不能同吃一盒月饼,愿可共赏一轮明月”,这质朴而深情的低语,宛如夜空中闪烁的流星,划过分隔两地之人的心空,道尽了他们那无尽的牵挂。在这象征团圆的中秋佳节,或许因工作之羁、学业之绊,许多人无法与亲人围坐一堂。然而,当夜幕如墨般缓缓铺展,明月似玉盘般高悬天际,那皎洁的月光如银纱轻洒,仿佛亲人温暖的抚摸,即便身隔千里,共赏这同一轮明月,亦能慰藉那如潮水般翻涌的思念。 “他乡纵有当头月,不抵家乡一盏灯”,漂泊的游子,如断线的纸鸢,在异乡的天空中孤独飘荡。纵然他乡的月亮同样明亮如昼,可心中最眷恋的,始终是家乡那盏昏黄而温暖的灯火。那里有熟悉的乡音袅袅,有儿时的回忆悠悠,更有亲人关切的目光如春风拂面。 这些或暖心、或文艺的话语,如灵动的音符,奏响了一曲引发人们对中秋团圆、美好生活深深共鸣的乐章。中秋,不仅是团圆的时刻,更是对美好生活的祈愿。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在这如诗的中秋,花好月圆,生活如那香甜的月饼,在岁月的长河中散发着永恒的甜蜜。
00:00 / 01: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0: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4: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2
00:00 / 01: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创作灵感 月映千载,诗韵流长——邂逅古诗词中的那一轮明月#共赏古诗词里的月 #文化 #每日分享 #文学 仰望夜空,一轮明月,清辉依旧。它高悬于唐诗宋词的苍穹,照亮了千年的情感与哲思。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循着诗的脉络,去触碰那些刻在民族记忆里的月光。 月是故乡明 · 千里寄相思 李白在床前霜色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举一低头,便是游子心中最朴素的乡愁。而杜甫在战乱离散中吟出,“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让月光染上了浓得化不开的怀念。张九龄的相思则更为辽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轮月,连接起天涯与咫尺,成为我们共享的浪漫。 月照边关寒 · 千秋家国梦 当月光洒向边塞,便多了几分苍凉与雄浑。王昌龄笔下,“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明月见证了千年征战的悲壮。李白的《关山月》中,“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勾勒出一幅云海托月的壮阔画卷,映照着戍边将士的孤寂。 月伴幽人独 · 山水有清音 对于隐者,月是静谧的知己。王维在竹林中抚琴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月色成了他清幽生活的唯一见证。孟浩然泊舟江畔,见“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那水中的月影,仿佛在温柔地抚慰着旅人的孤寂。 月悟人生谛 · 圆缺总关情 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发出一声穿越时空的叩问:“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以月的永恒,照见人生的代代相传。而苏轼在中秋之夜豁达释然:“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他将月的圆缺,升华为对生命缺憾最温暖的接纳。 月送离人去 · 晓风残月情 在离别的渡口,月是凄清的背景。柳永笔下,“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几乎定义了此后所有的别离场景。李商隐则感月之寒凉:“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让月光也浸透了相思的凉意。 月问今古事 · 天地一孤轮 最终,李白将酒对月,发出终极的慨叹:“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这轮明月,是连接古今的桥梁,让我们在永恒的静谧中,照见自己的来处与归途。 这轮月,从《诗经》的河畔升起,拂过盛唐的楼阁,浸过宋时的烟雨,最终落入我们每个人的心间。它不言,却阅尽了悲欢;它不语,却道尽了沧桑。 今夜,当你抬头,看见的仍是那轮千古明月。不妨轻声问自己:在你的故事里,它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00:00 / 04: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中秋夜色 银汉无形转玉盘,清辉万里照尘寰。 千家琼浆香四溢,杂戏歌舞点城乡。 露湿桂花秋意凉,美食糕点华堂暖。 遥知神州庆团圆,不独长安尽夜欢。 《中秋夜色》逐句赏析 1. 银汉无形转玉盘:以“银汉无形”淡化星河的实体感,将视线牢牢锁定中秋月。“转玉盘”的比喻极具画面感,既写出圆月如温润美玉的皎洁圆润,又暗写其在夜空中缓缓移动的动态,开篇便以诗意笔触勾勒出中秋夜的核心意象。 2. 清辉万里照尘寰:“清辉”精准捕捉月光的澄澈清冷,“万里照尘寰”用夸张手法,描绘出月光毫无保留洒遍人间的壮阔景象,从苍穹到大地,仿佛整个世界都被这片月色包裹,营造出宏大又空灵的氛围。 3. 千家琼浆香四溢:视角从天际转向人间,“千家”展现节日氛围的广泛覆盖,“琼浆”比普通“米酒”更添雅致,暗含中秋饮食的精致感。“香四溢”让醇厚酒香穿透文字,瞬间为诗句注入生活气息,勾勒出家家户户欢庆的热闹场景。 4. 杂戏歌舞点城乡:“杂戏”相较于“百戏”,更侧重表演形式的丰富多样,涵盖杂技、小品等民间技艺,与“歌舞”搭配,展现出中秋夜民间娱乐的多元性。“点城乡”将热闹场景比作散落的光点,生动呈现出欢乐氛围遍布城镇乡村的景象。 5. 露湿桂花秋意凉:镜头聚焦自然景物,“露湿桂花”既符合中秋物候特征,露珠沾湿桂花的画面又添清新雅致,与“琼浆”形成嗅觉上的呼应。“秋意凉”以微凉触感为全诗添秋韵,同时巧妙铺垫下文室内的温暖。 6. 美食糕点华堂暖:从户外清凉转入室内温馨,“美食糕点”明确点出中秋专属饮食符号,让节日场景更具辨识度。“华堂暖”通过温暖环境描写,将家庭团聚的温馨具象化,与室外“秋意凉”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亲情珍贵。 7. 遥知神州庆团圆:视野从单个家庭拓展到“神州”大地,“遥知”带着诗人的想象与共情,将团圆场景从个体延伸到整个华夏民族,让“团圆”主题更具普遍性与文化厚重感。 8. 不独长安尽夜欢:以“不独”打破地域限制,说明中秋欢乐并非长安专属,而是遍布神州。既体现节日的全民性,又暗含诗人对天下百姓共享团圆之乐的美好期许,升华诗歌意境,期待祖国繁荣昌盛,如大唐盛世万国来朝,长安三万里不夜城空前绝后的景象。
00:00 / 02: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0: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