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4
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天文学家是谁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天文学家有很多,但如果要选一位最具代表性的,东汉时期的张衡(78-139年)堪称里程碑式的人物。他的贡献不仅领先世界千年,更完美体现了古代中国"天文-人文-科技"三位一体的智慧: 三大划时代成就 宇宙理论在《灵宪》中提出"元气演化说"——认为宇宙从混沌中诞生(比现代大爆炸理论早1800年),并测算出人眼可见恒星约2500颗(现代科学证实肉眼极限约6000颗,考虑古代光污染,其估算惊人精确)。 仪器发明公元117年制成水运浑天仪: 世界首台水力驱动天文演示仪,通过精密齿轮系统实现星象自动运转 可模拟月相盈亏、日月交食(类似现代天象仪) 配备漏壶计时,每昼夜误差仅±10分钟(同期欧洲机械钟要等1200年后才出现) 实测突破 测得黄赤交角24°(现代值23°26'),误差仅0.5° 计算太阳视直径角为0.5°(现代值0.53°) 改进二十八宿距度测量,误差缩小到0.4°以内 为何特别杰出? 全才维度:他同时是文学家(《二京赋》作者)、数学家(计算圆周率)、地理学家(制地形图),这种跨学科能力使其天文研究兼具科学性与哲学深度。 国际影响:朝鲜世宗大王1433年仿制其浑天仪,德国学者夏德(F. Hirth)评价:"张衡的地动仪概念,直到1700年后才被欧洲超越。" 其他天文学家如测算岁差的祖冲之、实测子午线的僧一行同样伟大,但张衡在理论、仪器、实测三大领域的同步突破,使其成为最具标志性的东方天文学象征。如今月球背面的"张衡环形山"(ZHANG HENG Crater),正是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对这位古代科学巨匠的永恒致敬。 🌌🔭 (如果想了解他的地动仪如何预测地震,或者《灵宪》中的宇宙模型细节,可以随时问我哦!)
00:00 / 02: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9
00:00 / 03: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1
#生活服务热点中心 #天文 #创作者扶持计划 #原创视频 #创作人计划 在广袤无垠的宇宙中,存在一种令人既恐惧又着迷的天体——黑洞。它不发光,不反射,吞噬一切靠近的物质,甚至连光都无法逃脱它的引力魔掌。作为宇宙中最神秘且极端的天体之一,黑洞挑战着人类对时空本质的理解,成为现代天体物理学研究的焦点。 宇宙陷阱:什么是黑洞? 黑洞并非字面意义上的“黑窟窿”,而是时空极度弯曲形成的区域。根据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任何有质量的物体都会使周围时空发生弯曲,质量越大,弯曲程度越高。当一个天体的质量被压缩到极小的空间范围内,其引力将变得如此强大,以至于在特定半径内——称为“事件视界”——任何物质和辐射都无法逃逸。 这个临界半径由德国天文学家卡尔·史瓦西于1916年首次计算得出,被称为史瓦西半径。对于像太阳这样的恒星,其史瓦西半径仅为3公里;而对于地球,这个半径更是小到只有9毫米。这意味着如果能把整个地球压缩成一个乒乓球大小,它就会成为一个黑洞。 恒星坟墓:黑洞的形成之路 宇宙中的黑洞主要通过三种途径形成: 最常见的是恒星级黑洞,由大质量恒星(通常超过太阳质量20倍)演化末期经历超新星爆发后形成。当恒星核聚变燃料耗尽,辐射压无法抵抗自身引力时,恒星会发生灾难性坍缩。如果核心残留质量足够大(约3倍太阳质量以上),就会继续坍缩成黑洞。 更大规模的是中等质量黑洞,质量约为太阳的100至10万倍,可能由多个恒星级黑洞合并形成,或是通过吞噬大量物质成长而来。 最庞大的是位于星系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质量可达太阳的百万至数十亿倍。银河系中心的“人马座A*”就是一个相当于400万个太阳质量的超大质量黑洞。这些巨无霸的形成机制仍是未解之谜,可能与早期宇宙的直接坍缩或反复合并有关。 黑洞解剖:从事件视界到奇点 一个典型黑洞由几个关键部分组成: 事件视界是黑洞的“边界”,一旦跨越这个无形门槛,任何事物都无法返回。它并非实体表面,而是时空中的一道临界线。 旋转黑洞还有一个被称为“能层”的区域,位于事件视界之外。理论上,物体可以进入能层后逃离,但会从中提取旋转能量。 最中心是奇点,所有坍缩物质被压缩到一个无限小的点,密度无限大,时空曲率无限大,已知物理定律在此失效。
00:00 / 05: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1: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10: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1: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2: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