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病1年前
醒狮,属于中国狮舞中的南狮。醒狮是一种融武术、舞蹈、音乐等为一体的汉族民俗文化[19]。醒狮原名为瑞狮,起源于广东佛山,由唐代宫廷狮子舞脱胎而来,五代十国之后,随着中原移民的南迁,舞狮文化传入岭南地区,产生了南狮、北狮之分[20][21],兴盛于宋朝。后来,将“瑞狮”改名为“醒狮”,寓意醒狮醒国魂,击鼓振精神。醒狮在广东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18] 醒狮表演 明代时,醒狮在广东出现,起源于南海县。相关史料记载,广东南海是南狮最早最正宗的发源地。明代初期,南海便有专门制作舞狮和锣、鼓、钹的能工巧匠。附近墟集、村落、逢年过节或遇到重大喜庆必定出动舞狮助兴,成为民间传统体育活动。四乡和相邻郡县多有到佛山采购狮子和锣鼓,这使南海的舞狮技艺得到流传和推广[15]。明代南狮承袭狮舞蕴武传统,逐渐融入南拳功架。清代,习武者则以“寓武于舞”方式延续尚武传统,进一步融南派武术于舞狮身法之中,促成“狮武合一”。晚清民国时期,广东拳师既习拳又舞狮现象尤为普遍。[11] 南狮具有求吉辟邪功用,曾被称为“瑞狮”。明人王洪的《观灯赋》有“舞瑞狮于阶隅”之句,1893年《点石斋画报》记有“广帮瑞狮”,“瑞狮”还是清末官窑生菜会的“迎祥之景”之一。“瑞狮”在粤语中与“睡狮”谐音,随着1900年后“中国先睡后醒论”的广泛传播,逐渐被置换为“醒狮”。据《申报》记载,1917年女子工艺学校筹款会引入“广帮北城候醒狮会”,目的是通过表演“睡狮猛醒”来“唤起同胞”。此后广东的醒狮团陆续在上海“精武体育会十周纪念”“救济工游艺会”等展会庆典上出现,被赋予唤醒中国、唤起同胞的使命。自此,“醒狮”之名沿用。[11] 在19和20世纪之交,国人逐渐接受以“雄狮”或者“醒狮”作为中国的象征,“醒狮”也成为国人争取民族自强的象征,远播海内外。从此,“有华人之处,必有醒狮”,这成为了扬民族之威、立中国之魂的重要仪式 。南狮头上扎有一只角,威猛粗犷,讲究神似,鼓乐激昂,令人警醒。[3-5] 20世纪80年代以来,几乎乡乡都有自己的醒狮队,一年四季,开张庆典锣鼓声不断,逢年过节,狮队便上街采青、巡演。各镇、乡村群众性的狮艺普及也盛况空前。广东醒狮已成为全国知名的为广东特有的民间舞品牌。醒狮活动也广泛流传于海外华人社区,成为海外同胞认祖归宗的文化桥梁,其文化价值和意义十分深远。[1]现流传于广东、广西及东南亚各国华侨中间;在广
00:00 / 00: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风语者8月前
南狮(又称“醒狮”)是中国传统舞狮文化中的一大流派,主要流行于中国南方,尤其是广东、广西、港澳及东南亚华人社区。其特点鲜明,融合了武术、舞蹈、音乐和民俗信仰,具有强烈的艺术表现力和文化特色:不同颜色的狮子代表不同历史人物和寓意,如: 黄狮**(刘备狮):象征仁德、尊贵; 红狮**(关羽狮):象征忠义、勇猛; 黑狮**(张飞狮):象征刚烈、霸气; 彩狮**(赵云、马超等):多用于喜庆场合。 南狮表演强调模仿狮子的神态(喜、怒、哀、乐、惊、疑、动、静),通过眨眼、摇头、舔毛等动作展现灵性。 舞狮者需具备扎实的南派武术功底(如洪拳、蔡李佛拳),动作刚劲有力,步法以“四平马”“麒麟步”为主。 高难度技巧常见“梅花桩表演”,狮子在高低错落的桩阵上跳跃、腾挪,展现惊险与协调性 采青,象征吉祥、财富或挑战,通常用生菜、红包、柚子叶等悬挂或摆放成特定阵型。采青形式分“高青”(悬挂高处)、“地青”(地面摆放)、“水青”(置于水中)等,需破解机关(如踩梅花桩、过桥)后“食青”“吐青”,寓意驱邪纳福。 采青过程常融入幽默情节(如狮子试探、玩闹),增强观赏性。 南狮不仅是技艺的展示,更承载着深厚的民俗信仰和族群记忆,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活力四射的瑰宝。#中国传统文化#南狮威武#顺徳年味#顺德醒狮#醒狮闹新春
00:00 / 03: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62
00:00 / 01: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55
00:00 / 03: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