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暑胜地——大同古城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九大古都之一 大同古城,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平城区,北至操场城东西街、南至南关东西街和新胜东街、东至御河南北路、西至新建南北路,面积约为327公顷。古城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明洪武五年(1372年),大同古城墙始建。 大同古城主城以城墙围合,外围东、南、北城墙外侧有3座小城(东小城、南小城、北小城)。古城有“四大街、八小巷、七十二条绵绵巷”之说:街巷以十字大街为骨架,东西大街为横轴,南北大街为纵轴,形成古城主干道体系;四隅内由小型街道十字相交叉,又呈现出较大规模的“坊”,形成古城次干道体系;这些“坊”再以小巷纵横分割、分配,坊内小巷交汇处大多数为“丁”字形相互连接,形成古城支路体系。古城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8处。大同古城的艺术价值体现在材料、造型和美学,建筑宏伟,古城城防中的武装设计能充分体现其艺术价值,古城融合了许多朝代不同的建筑工艺和艺术风格,是研究古代艺术建筑的典型模型。 1982年,大同市(大同古城作为重要组成部分)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为第一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历史古迹 #原创视频 #旅游打卡 #纪录美好生活 #自由行
00:00 / 08: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335
安安3月前
#央视一套 #淳化饸饹上央视啦#我为家乡代言 #铁王镇人民欢迎您#名盛古迹 #铁王镇人民欢迎您😊 淳化饸饹面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汉代。相传公元前96年,汉武帝刘彻携钩弋夫人出巡到甘泉宫,发现宫外荞麦花清雅艳丽,侍从告知民间以荞麦实物磨面压制的饸饹是一道美食。钩弋夫人想品尝,汉武帝便下令访寻民间厨艺高超者进宫压制饸饹。品尝之后,汉武帝与钩弋夫人觉得饸饹芳香扑鼻、味道鲜美,龙颜大悦,将其赐为御宴,并在将士出征、凯旋庆功时必赐饸饹宴以犒赏大臣及众将士。一时间,宫中众臣竞相效仿,荞面饸饹作为御宴佳品,传遍全国大部分地区,由此声名远播,传承至今。 在淳化县,荞面饸饹以荞面为主要原料,其制作工艺颇为讲究,历经磨面、调面、压制、过水、捞盛等十几道工序。2008年“淳化荞面饸饹”列入淳化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淳化荞面饸饹”制作工艺被列入咸阳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淳化荞面饸饹”制作工艺及技术规程被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布为陕西地方标准;2010年“淳化荞面饸饹”由淳化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申报注册为地理标志集体商标;2013年“淳化荞面饸饹”被陕西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命名为陕西省著名商标,同年“淳化荞面饸饹”制作技艺被列入陕西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淳化饸饹不仅是当地人民的日常美食,也是红白喜事和招待宾朋必不可少的主食之一,它承载着淳化人民的智慧与传统,成为了淳化县对外展示的一张亮丽名片,见证着淳化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00:00 / 02: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2
漫游大同古城,大同是中国九大古都之一,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大同古城,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平城区,北至操场城东西街、南至南关东西街和新胜东街、东至御河南北路、西至新建南北路,面积约为327公顷。古城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明洪武五年(1372年),大同古城墙始建。 大同古城主城以城墙围合,外围东、南、北城墙外侧有3座小城(东小城、南小城、北小城)。古城有“四大街、八小巷、七十二条绵绵巷”之说:街巷以十字大街为骨架,东西大街为横轴,南北大街为纵轴,形成古城主干道体系;四隅内由小型街道十字相交叉,又呈现出较大规模的“坊”,形成古城次干道体系;这些“坊”再以小巷纵横分割、分配,坊内小巷交汇处大多数为“丁”字形相互连接,形成古城支路体系。古城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8处。大同古城的艺术价值体现在材料、造型和美学,建筑宏伟,古城城防中的武装设计能充分体现其艺术价值,古城融合了许多朝代不同的建筑工艺和艺术风格,是研究古代艺术建筑的典型模型。 1982年,大同市(大同古城作为重要组成部分)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为第一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文化旅游 #旅游景点打卡 #旅行随拍 #跟我去旅行 #古城
00:00 / 08: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65
00:00 / 01: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80
00:00 / 01: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城前古镇位于山东省邹城市最东部,处于济宁、枣庄、临沂三市和邹城、泗水、平邑、山亭、滕州五县交界的几何中心,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古镇。 城前古镇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西周时期,因位于古蓝陵城前面而得名。据明万历年间《滕县志》记载,蓝陵城亦为康王城,至东汉时期,这里已形成占地300余亩的恢宏建筑群。蓝陵城遗址是邹城市和济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虽只剩断墙残壁、满地碎砖瓦砾,但仍能让人感受到当年的辉煌。 近年来,城前镇积极挖掘蓝陵古城的历史文化内涵,注册了“蓝陵古镇”旅游商标,对城镇核心区进行仿古改造,打造了蓝陵公园、蓝陵湿地等一系列旅游景点,全力塑造“蓝陵古城”的城市名片。漫步在城前古镇,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古代。街道两旁是仿古路灯、仿古垃圾箱,商铺的招牌也都是名家书写的古体字,古色古香。 除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城前古镇的自然风光也十分迷人。这里有国家级森林公园十八趟风景区、济宁市森林公园梨杭林场风景区,还有江北最大原始灌木丛——雨山等,山水相依,景色宜人。同时,城前镇还依托万亩优质大桃园,打造了蓝陵桃花源景区,园内的4处高规格观光亭为游客提供了绝佳的赏景视角。 此外,城前古镇的民俗文化也别具特色,越峰酒、手工黑窝头、城前羊汤等传统美食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品尝。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城前镇还注重传统村落的申报、保护与开发,越峰村等传统村落正逐渐成为游客体验乡村生活、感受历史古韵的好去处。#城前古镇#古镇风貌#古建筑之美#ai绘图@DOU+小助手
00:00 / 01: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千利马3月前
南京玄武湖是中国著名的皇家园林湖泊,被誉为“金陵明珠”,其历史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历经多次变迁,见证了南京城的兴衰。以下是玄武湖的“前世今生”概述: ### **1. 先秦至六朝:从桑泊到皇家园林** - **先秦时期**:玄武湖最早名为“桑泊”,是长江古河道的一部分,周边是南京最早的人类聚居地之一,考古发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聚落遗址。 - **秦汉时期**:秦始皇东巡时,因“金陵有天子气”,改“金陵”为“秣陵”,湖泊也随之更名为“秣陵湖”。 - **三国时期**:孙权定都建业(今南京),为避祖父孙钟名讳,改湖名为“蒋陵湖”,并引水入宫苑,成为皇家水军训练基地。 - **六朝鼎盛**:东晋至南朝时,玄武湖面积比现在大四倍,直通长江,成为皇家水师训练场和园林胜地,曾名“北湖”“昆明池”等。南朝宋文帝时,湖中出现“黑龙”(可能是扬子鳄),遂改称“玄武湖”。 ### **2. 隋唐至宋元:衰落与消失** - **隋唐时期**:南京地位下降,玄武湖逐渐荒废,唐代颜真卿曾将其改为“放生池”。 - **北宋“废湖还田”**:王安石任江宁府尹时,因湖泊淤塞严重,奏请“泄湖为田”,玄武湖消失200多年,导致南京城“雨则涝,旱则涸”。 - **元代恢复**:元朝两次疏浚,玄武湖重现,但面积大幅缩小。 ### **3. 明清时期:皇家禁地与封闭管理** - **明代黄册库**: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将玄武湖设为“后湖黄册库”,存放全国户籍档案,成为皇家禁地,普通人不得进入。 - **城墙阻隔**:明城墙的修建切断了玄武湖与长江的联系,湖面进一步缩小。 - **清代避讳改名**:因避康熙帝玄烨名讳,改称“元武湖”,但仍为皇家园林。 ### **4. 近代至现代:从封闭到开放** - **清末开放**:1909年,为举办南洋劝业会,开辟丰润门(今玄武门),玄武湖首次向公众开放。 - **民国时期**:1928年正式作为公园开放,曾改名“五洲公园”(环洲、樱洲、菱洲、梁洲、翠洲象征五大洲)。 - **新中国成立后**:经历多次整治,2010年取消门票,成为免费开放的市民公园。 ### **5. 今日玄武湖** - **生态与旅游**:现为国家AAAA级景区,承担防洪、生态补水等功能,湖中五洲各具特色,如樱洲的樱花、梁洲的菊展等。 - **文化传承**:玄武湖融合了六朝水军训练场、明代黄册库
00:00 / 03: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茶马古道是中国古代西南地区重要的商贸通道,以下是关于它的详细介绍: 历史起源与发展 - 起源:最早可追溯到汉末阶段,被认为是丝绸之路的延伸,最初主要用于中原与周边少数民族的“绢马贸易”。唐代时,随着文成公主和亲,茶叶传入藏区,加之唐朝对马匹的需求及茶税纳入财政体系,“绢马贸易”逐渐发展为“茶马互市”。 - 发展:宋代,茶马互市成为正式制度,官府设立相关机构进行管理。元朝重视茶叶向藏区销售,修整完善茶马道路系统并确立为官道。明朝开辟“碉门路”茶道,大量设置茶司马机构和官员管理茶马贸易。清代前期,形成“以茶贸马”和“以马运茶”两种模式并行的局面。 - 衰落:清代中期以后,由于边疆商人冲破政府茶马贸易的垄断以及政府经济转向对外贸易等原因,茶马贸易迅速衰落。但在抗战时期,茶马古道曾短暂繁荣,成为中国当时唯一的陆路国际通道。 主要线路 - 青藏线:即唐蕃古道,起自陕西长安(今西安),途经甘肃南部和青海地区后进入西藏,终点是吐蕃都城逻些(今西藏拉萨),跨越今陕西、甘肃、青海、四川和西藏5个省区,全长约3000公里。 - 川藏线:东起雅安,经康定、理塘、巴塘等川边重镇入藏,可分为三段,第一段由雅安至康定;第二段由康定至拉萨,分北线和南线;第三段由拉萨至亚东。 - 滇藏线:形成于唐代,与吐蕃王朝向外扩张和对南诏的贸易活动密切相关。跨越滇、藏、川三省,延绵近3000公里,从云南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出发,经大理白族自治州,最终到达西藏自治区的拉萨市。 文化意义 - 促进民族融合:沿线有汉、藏、傣、彝、纳西等20多个民族,不同民族通过茶马古道进行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增进了彼此的了解和友谊,形成了兼容并包、相互融合的新文化格局。 - 推动宗教传播:汇集了汉传佛教、藏传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多种宗教文明,促进了宗教在不同地区和民族之间的传播与发展。 - 形成特色马帮文化:马帮在长期的运输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现了埋头苦干、任劳任怨的勤勉精神,互帮互助的团队精神和说到做到、绝无虚言的守信精神。
00:00 / 01: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00:00 / 09: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282
归德府是中国古代河南省重要行政区,历史可追溯至夏朝,五代后唐设归德军,北宋升为应天府(南京),金代降为归德府,明清沿袭,1913年废除。治所位于商丘市睢阳区商丘古城,是交通要道和军事重镇,拥有商丘古城(中国十大古城之一)、归德府文庙等文化遗产。 历史沿革 ● 起源与早期发展:归德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夏朝,帝喾之子阏伯(契)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商丘,成为商族的始祖。商朝曾在此建都,后历经周、秦、汉等朝代,行政区划多次变更。 ● 名称的由来:五代后唐同光元年(923年),为嘉奖节度使袁象先的归顺之功,宣武军被改为归德军,“归德”之名由此而来。北宋时期,宋州升为应天府,后成为南京,作为都城汴梁的陪都。金太宗天会八年(1130年),应天府被降为归德府。 ● 元明清时期:元代时,归德府属河南江北行中书省。明代初期降为州,隶属开封府,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复升为府。清代沿袭明制,归德府仍是豫东地区重要的行政区。1913年,归德府被废除,融入商丘县。 地理位置与战略意义 ● 归德府治所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商丘古城,北靠黄河,南控江淮,是古代重要的交通要道和军事重镇,战略地位极其重要,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文化与建筑 ● 商丘古城:又称归德府城,建于明正德六年,是六朝古都、中国十大古城之一。古城外圆内方,形如巨型铜钱,体现了“天圆地方”的理念。城墙、城湖、城郭布局严谨,排水系统巧妙。 ● 归德府文庙:位于商丘古城内,始建于元代,历经明清两代重修,是河南省现存规模最大的文庙建筑。 归德府的历史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演变,也见证了多个朝代的兴衰和文化传承。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文化遗产,使其成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区域。
00:00 / 00: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