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论6 这种基于实践的由浅入深的辩证唯物论的关于认识发展过程的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以前,是没有一个人这样解决过的。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第一次正确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唯物地而且辩证地指出了认识的深化的运动,指出了社会的人在他们的生产和阶级斗争的复杂的、经常反复的实践中,由感性认识到论理认识的推移的运动。列宁说过:“物质的抽象,自然规律的抽象,价值的抽象以及其他等等,一句话,一切科学的(正确的、郑重的、非瞎说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⑶马克思列宁主义认为:认识过程中两个阶段的特性,在低级阶段,认识表现为感性的,在高级阶段,认识表现为论理的,但任何阶段,都是统一的认识过程中的阶段。感性和理性二者的性质不同,但又不是互相分离的,它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了。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不能在封建社会就预先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规律,因为资本主义还未出现,还无这种实践。马克思主义只能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马克思不能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就预先具体地认识帝国主义时代的某些特异的规律,因为帝国主义这个资本主义最后阶段还未到来,还无这种实践,只有列宁和斯大林才能担当此项任务。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之所以能够作出他们的理论,除了他们的天才条件之外,主要地是他们亲自参加了当时的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实践,没有这后一个条件,任何天才也是不能成功的。“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在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只是一句空话,在技术发达的现代虽然可以实现这句话,然而真正亲知的是天下实践着的人,那些人在他们的实践中间取得了“知”,经过文字和技术的传达而到达于“秀才”之手,秀才乃能间接地“知天下事”。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这是任何人实际上走着的认识路程,不过有些人故意歪曲地说些反对的话罢了。世上最可笑的是那些“知识里手”⑷,有了道听途说的一知半解,便自封为“天下第一”,适足见其不自量而已。
00:00 / 05: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青尘14131月前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这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理念,强调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又相互制约的动态过程。以下是基于经典理论与现实案例的深度解析: 🔍 一、基本定义:谁决定谁的根本性? 经济基础的决定性作用 经济基础指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生产资料所有制、分配制度等),其核心是生产力水平。它从根本上塑造上层建筑的性质与形式: 案例对比:欧洲中世纪分散的庄园经济滋生了王权、教权分立的“弱”上层建筑;而中国宋明清成熟的农业地主经济支撑起高度集权的官僚体系与儒家意识形态。 终极动力:新生产力(如资本主义萌芽)的积累必然冲击旧上层建筑(如封建制度),推动社会变革。1 “决定”的深层含义 设定可能性边界:封建经济无法孕育中央集权国家,工业经济则难以维持君主专制。1 非机械决定论:经济基础提供变革的“引擎”,但非即时控制开关。 🔄 二、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加速器还是制动器? 上层建筑(政治、法律、文化等)具有相对独立性,其反作用可能推动或阻碍社会发展: 阻碍作用: 宋朝的集权官僚制度通过“重农抑商”政策吸纳商业利润,压制资本主义萌芽的原始积累;明清理学通过意识形态贬低商业活动,将精英束缚于科举体系。 促进作用: 近代欧洲保护私有产权的法律体系极大加速了资本扩张;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推动消费者联合,倒逼企业改革生产模式。 强弱的关键影响: 上层建筑越强大(如古代中国),对经济基础变革的压制力越强;越脆弱(如欧洲封建制),新经济因素越易突破旧框架。 ⚖️ 三、动态辩证过程:三阶段螺旋演进 经济基础塑造上层建筑 封建经济 → 分散王权;地主经济 → 中央皇权。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强大皇权抑制新经济因素;分散王权无力阻挡资本扩张。 新经济基础颠覆旧上层建筑 欧洲资本主义通过内部革命重建制度;中国因上层建筑压制过强,最终由外部力量打破僵局。 比喻:经济基础是“土壤与气候”,上层建筑是“大棚结构”——内部幼苗能否破土,既取决于土壤养分,也受大棚坚固度制约。
00:00 / 03: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人生,应该去感受过程还是追求结果 人的一生,究竟该重经历,还是重结果?这似乎是一个非此即彼的选择,却忽略了它们之间更深层的辩证关系。 若只追求结果,人生便成了一场功利的跋涉。我们会像一个疲惫的旅人,只顾盯着地图上的终点,却错过了沿途的花开、山间的清风和偶遇的星辰。当最终抵达所谓的“成功”时,往往会发现自己两手空空——那些被忽略的感受、被牺牲的瞬间,才是构成生命质感的真正材料。结果是静态的、有限的,而过程中的体验是动态的、无限的。只取结果,如同饮一杯无味的白开水,错失了酿造生命这杯醇酒的全部过程。 反过来,若只谈经历而不问结果,人生又可能陷入虚无的漂泊。没有目标的指引,经历便成了散乱的碎片,难以沉淀为真正的成长。结果是经历的灯塔,它为我们的行动提供方向,让那些看似零散的感受和体验,最终能汇聚成一条有意义的河流。正如登山,登顶的喜悦固然重要,但支撑我们向上的,是每一步攀登时的坚持,是俯瞰风景时的开阔,而这些经历,最终都沉淀为我们抵达顶峰时的底气与格局。 真正的智慧,在于将结果视为经历的自然产物,而非唯一目的。结果是“果”,经历是“因”与“过程”,没有丰富的过程,便难有深刻的结果。我们既要“低头拉车”,认真感受每一步的踏实与艰辛;也要“抬头看路”,让目标为我们的前行赋予意义。当我们全身心投入过程,用心去经历、去感受时,那些丰盈的体验本身就是一种结果——一种关于成长、关于自我认知、关于生命厚度的结果。 #人生感悟 #扎心 #文案馆
00:00 / 00: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13: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7
00:00 / 00: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00:00 / 00: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3: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
00:00 / 13: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3
00:00 / 02: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57: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6
00:00 / 05: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6: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00:00 / 01: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