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2: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44
00:00 / 06: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39
00:00 / 06: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74
刘子钰6月前
刘子钰在德国法兰克福演奏贝多芬奏鸣曲Op.111 去年中旬,我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国家大剧院,中央音乐学院北京环球出版社正式开启了我的“贝多芬计划”,在这个将会历时数年完成的“大工程”中,我将以Lecture recital的方式解读贝多芬全部35首钢琴奏鸣曲(32首Op.的作品和国内鲜为人知的3首WoO作品),这是中国新生代钢琴家中的先例。4月28日,应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邀请在北京大学斯坦福中心举办讲座“阿多诺“贝多芬晚期风格”在奏鸣曲中的体现和分析 ”。5月9日,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成立25周年之际,我将推出“贝多芬计划:钢琴奏鸣曲全集”的第二章节,聚焦初到维也纳的三首钢琴奏鸣曲Op.2 no.1/2/3。5月10日在青岛大剧院院演奏/指挥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青年钢琴家刘子钰近年来开展的“贝多芬计划”使他成为中国钢琴家同辈中在德奥古典钢琴作品领域具有代表性的诠释者之一,2024/25年,钢琴家刘子钰以“展望”为主题的世界巡演在美国卡内基音乐厅、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柏林爱乐音乐厅、中国国家大剧院、以及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新加坡、马来西亚以及中国国内多个城市举办近百场独奏会巡演、讲座与对话专访签售活动,“引起业界很大反响”(音乐周报) 。2024年7月,国家大剧院主办对他的采访对话:“贝多芬晚期奏鸣曲的当代诠释——对话青年钢琴家刘子钰”,主流古典音乐平台“苹果音乐古典”(Apple Music Classical)对刘子钰进行了个人专访。刘子钰对贝多芬作品的诠释广受乐评人和音乐学界的好评,国内贝多芬研究专家,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博士生导师刘小龙教授评价道:青年钢琴家刘子钰选择贝多芬的三首晚期钢琴奏鸣曲作为个人首张专辑的曲目内容,是令人欣喜的。这反映出他对这些作品的热爱,以及问鼎古典音乐尖峰的雄心。刘子钰的专辑演绎和现场演奏充满对音乐的深入思考和艺术灵感,表达了他对贝多芬音乐的敬意,更展现出一位新生代钢琴家的生机活力和辽远志向。著名音乐学家,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博士生导师邢维凯教授盛赞到:刘子钰的演奏体现着当代音乐表演中一种对于音乐作品“本真性”(Authenticity)的美学追求,这是否意味着中国的钢琴演奏艺术即将进入一个新的高度,我想我们有理由寄予殷切的期待。” #刘子钰 #钢琴家刘子钰 #刘子钰巡演 #刘子钰贝多芬计划 #钢琴
00:00 / 02: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49
唉! 末了连他自己都不相信了!还得说最后幸亏了贝多芬 席勒于1785年完成《欢乐颂》(Ode to Joy)的诗歌创作,最初的标题为《An die Freude》(致欢乐)。 当时他26岁,年轻的他心里充满了革命的理想。那时德国尚未统一,社会秩序松散;经济整体远落后于同时期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的英国和法国。这种分裂和落后成为席勒在作品中呼吁“自由、团结”的重要时代背景。 诗歌中,欢乐被描绘成连接万物的纽带,能跨越阶级、地域与隔阂,让全人类在共同的追求中获得精神共鸣,充满了对美好社会与人性光辉的坚定信念。 但是,当他20多年后因旧病复发健康每况愈下时他再读这首诗时就觉得它写得太幼稚太理想太脱离现实,觉得写了这首《致欢乐》的颂歌简直是个可耻的失败,以至于连把它放在自己的诗歌集里都不愿意… 我们现在知道《欢乐颂》的存在是多亏了晚年的贝多芬。 那时席勒已经去世了好几年。 而贝多芬自己已经耳聋失聪。席勒的 《致欢乐》诗词对自由、平等、博爱的期盼深深打动了他。 您看,他为这首颂歌谱写乐曲时,为诗的每一句,为每一个字都精心配上让他激动不已的音符旋律。 本视频的字幕是按原文的唱词尽量压着贝多芬音乐的每一个乐句而做。 为的是方便感兴趣的人们加深对这段作品的理解,加深对作曲家贝多芬作曲心意的理解。 好,现在就让我们听这一小段贝多芬因耳聋自己都没有能听到的,由他精心谱写的音乐吧。 这部作品完成后不到三年贝多芬就去世了。享年57岁。#欢乐颂 #贝多芬 #席勒 #美声 #古典音乐
00:00 / 01: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
00:00 / 00: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