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公务员热的兴衰与中国考公趋势 #体制内 #公务员 #考公 #公考 #体制论坛 曾经,日本公务员岗位犹如“铁打的金饭碗”,令人趋之若鹜;而如今,却陷入无人问津的尴尬境地。反观国内持续火热的“考公潮”,不禁引发思考:十年后的中国,考公是否也会重蹈日本的覆辙?让我们通过梳理日本公务员行业的发展脉络,探寻其中蕴含的规律与启示。 三十年前,日本经济泡沫破裂,失业率一度飙升至10%,就业市场一片萧条。彼时,大量大学生即便投递数十份简历,也难以觅得一份稳定工作。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公务员岗位凭借稳定性强、薪资待遇优厚的优势脱颖而出,成为众人眼中的“香饽饽”。为刺激经济复苏,日本政府大举发行国债、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财政收入随之大幅增长,公务员薪资也水涨船高。部分岗位年薪甚至突破千万日元,远超同期企业员工的收入水平。于是,公务员成为众多大学毕业生争相追逐的目标,备考公务员也成为相亲市场上的一大加分项。以东京大学为例,部分底层岗位报考比例超过100:1 ;1998年,日本公务员报考率更是高达60%,考公热潮空前。 然而,这样的盛况并未持续太久。进入2000年后,日本政府为缓解财政压力,启动财政紧缩政策。自1999年起,公务员薪资开始被削减。随着财政支出不断收紧,公务员薪酬持续下滑。截至2023年,日本地方公务员的平均年薪仅为470万日元,远低于90年代的收入水平。与此同时,公务员工作强度却日益增加,工作负担愈发沉重。而日本企业在经历经济低迷期后逐步复苏,尤其是民营企业发展势头迅猛,薪资待遇显著提升。以丰田为代表的企业,开出的薪资远超公务员水平,为招揽高材生,更是提供了极具吸引力的条件。此消彼长之下,日本名校毕业生不再将公务员作为首选,纷纷投身民营企业,公务员岗位的吸引力一落千丈,从曾经的热门职业沦为高压力、低回报的代表。 再看中国,当下“考公热”持续升温,公务员的“铁饭碗”属性成为许多人在不确定环境中的“避风港”。但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发展,事业单位改革逐步推进,编制缩减,“铁饭碗”的稳定性开始受到冲击。与此同时,国家大力扶持科技创新型民营企业,这类企业迅速崛起,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若仅仅为追求安稳而选择考公,或许会将个人职业发展局限在相对固定的模式中,错失自我成长与突破的机会。毕竟,真正的“安全感”并非来源于一纸编制,而是个人不断积累的能力与本事。
00:00 / 02: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33
00:00 / 01: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98
00:00 / 03: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4
00:00 / 01: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4
00:00 / 01: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30
00:00 / 02: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2
00:00 / 00: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16
00:00 / 07: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5
00:00 / 03: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12
体制内中层断层#体制内 #体制内工作 #公务员 #事业编 #考公 体制内中层开始断层,主要体现在年龄较大的中层人员离开岗位后,后续人员补充面临难题,能力强的员工不愿担任中层,年轻人也不再盲目追求中层职位。 原因 - 权责失衡:基层中层夹在上级任务与下属执行之间,成为“责任缓冲带”,出问题要担责,争取资源却受限。 - 晋升机制不合理:中年人经历过论资排辈,到年纪又遇“干部年轻化”;年轻人则发现晋升通道可能被关系户占据,奋斗热情被消解。 - 职业性价比低:担任中层需协调多部门、写材料,工作繁琐,工资提升少,还可能要为风险兜底。 - 观念变化:年轻人更在意生活质量与职业尊严,不再迷信“职级=成功”,不愿为中层职位牺牲自由、承担责任。 影响 - 执行效率下降:缺少承上启下的协调者,政策落实易“层层加码”或“层层打折”。 - 人才流失风险加剧:能力强的员工或跳槽或躺平,留下的人陷入“干多错多”的恶性循环。 - 组织信任危机蔓延:年轻人拒绝“接棒”,体现出对体制内晋升公平性、激励机制的不信任。 应对措施 - 重构权责体系:明确领导责任,减少中层“背锅”压力,合理划分职责与权力。 - 打破晋升潜规则:建立公平公正的晋升制度,让“能力”取代“关系”“资历”成为晋升的关键因素。 - 拓宽职业发展通道:设立技术岗、专家岗等多元路径,让员工不升职也能有成长,实现自身价值。
00:00 / 00: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40
“三定方案” 是对一个部门的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三项内容进行确定的文件,是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也是部门履行职责、开展工作的基本依据。 #体制内 #体制内工作 #公务员 #事业编 #体制论坛 - 主要内容 - 定职能:明确部门的职责范围,界定该部门在行政管理或公共服务中所承担的具体任务和职能,规定其应履行的责任和应发挥的作用,避免职能交叉、推诿扯皮等问题。比如,应急管理部门负责组织编制国家应急总体预案和规划,指导各地区各部门应对突发事件工作等。 - 定机构:确定部门内部的机构设置,根据职能需求,合理划分内设机构,明确各内设机构的名称、级别、职责和权限,确保各项职能都能得到有效落实,使部门工作有序开展。例如,教育部门可能会设置基础教育处、高等教育处、师资管理处等内设机构。 - 定编制:核定部门的人员编制数量,包括领导职数和人员总数,明确各类人员的结构比例,确保部门有足够的人员力量履行职能,同时防止机构膨胀、人员冗余,提高行政效率,控制行政成本。 - 重要意义 - 明确职责边界:通过清晰界定各部门职能,避免职能不清导致的推诿扯皮现象,提高行政效率,确保各项工作能够得到有效落实,促进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 优化资源配置:合理确定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能够使人力资源得到科学调配,避免人员过多或过少的情况,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 规范机构运行:为部门的运行提供了明确的依据和规范,使机构的设置、职能的履行、人员的管理等都有章可循,有助于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促进机构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 - 保障职能履行:确保政府各项职能有相应的机构和人员来承担和执行,为政府履行公共管理、社会服务等职能提供了组织保障,从而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和公众需求 。 “三定方案”在不同层级、不同类型的单位中会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和侧重,但其核心都是围绕职能、机构和编制进行科学规划和确定。
00:00 / 00: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8
00:00 / 04: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59